古代打仗的阵法到底有什么用?

受评书、演义、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影响,在谈到古代军队打仗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什么一字长蛇阵、五行阵、八卦阵,阵中变化无穷、暗藏杀机,神秘莫测,仿佛有了它便可以无往而不胜。而在现代影视作品中,但凡表现两军交战的画面又通常是两方人马喊杀着向前冲锋,然后打成一片,这边的士兵摔打成一团,那边的士兵刀剑对砍,甚至还有的一个人砍倒一大片。这就不禁让人困惑,真实的古代打仗到底什么样子?传闻中神乎其神的古代阵法的真面目如何?它在实际作战中到底有没有用呢?

对此,首先我们要明白,打仗不是群架,所谓影视剧里面两方士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混战一团的情况根本不是古代的真实交战情况,仅仅是编剧、导演臆想出来的情景罢了。试想一下,如果你领着几十人、几百人与敌方相同数量人数作战,其结果基本上就是街头混混打群架的效果。因为人数太少,敌我双方态势可以被战场上每个人看到,这时决定战斗胜负的通常是人数及作战人员自身实力、勇猛程度、战斗技巧等,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人多势众?、?狭路相逢勇者胜?。

但是,当你指挥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上百万人时,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历史的实践证明,并不是哪方人多,哪方就一定能赢,想要统筹数以万计的人马与敌方作战,则必然需要战前的作战预案,合理的分配兵力并安排相关作战战术,这在古代就叫阵法。倘若没有阵法,两军可能还没怎么接触,己方部队就可能自乱阵脚,几十万人像没头苍蝇一样乱闯乱蹦,人数再多也无法形成战斗力,最后结果只能是不战自溃。战争中,获胜的往往并不一定是人数多的一方,而是有组织、有纪律、各兵种协作完美的一方。这就是古代战争中弱势兵力能够以少胜多的关键因素所在。

如此来看,我们可以知道阵法有几大作用。其一,便于指挥、维持士气和纪律,散兵游勇是无法形成战斗力的。典型的例子就有:淝水之战,前秦苻坚统帅九十万大军挥师南下,打算一举灭晋,东晋宰相谢安沉着指挥,令谢石、谢玄等率8万北府兵开赴淮水一线抗击。谢玄针对秦军上下离心、各族士兵厌战的情况,及苻坚恃众轻敌又急于决战的心理,遣使要求秦军略向后撤,以便晋军渡河决战。苻坚则想待晋军半渡时用骑兵冲杀,于是下令稍退。

然而秦军一退而不可复止,混入的晋军奸细大喊?秦军败了?,众多秦军士兵不知情况,顿时战阵大乱,自相践踏,各自逃命,晋军乘机抢渡淝水猛烈进攻,大败秦军。战后强大的前秦政权随之瓦解,只留下?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典故。

其二,通过协同作战,各部队互相支援,利用不同兵种的优势可以发挥出部队的最大战斗力,有效弥补由于人数、地形、天气等不利条件带来的劣势。古典时代,西方有底比斯与雅典,斯巴达并称为希腊三大主要城邦。其中,斯巴达人以勇武闻名于世(著名影片《斯巴达三百勇士》便源于此),是当时希腊城邦中的霸主。

而底比斯人面对强悍的斯巴达军团,在自身军队人数、士气、装备、单兵作战素质均不如对方的情况下,变换阵法,弃用了当时城邦打仗流行的希腊方阵,创造性的采用新式斜形方阵对敌。开战后,斯巴达人仍是原先的传统阵法,重步兵被一线平均排开;而底比斯人则将主力部队部署在左翼,中线和右翼人数都相对较少,形成了一个斜形方阵,同时双方也有骑兵和轻步兵部署在重装步兵方阵的两翼。

故而,虽然底比斯人的重装步兵总体数量少,但在局部对阵时却具有了绝对优势兵力。因此,双方一接触,底比斯人的左翼部队迅速突破了斯巴达人的右翼兵团,然后回转过来对斯巴达中央军团形成包围,从而最终消灭了斯巴达的整个阵线,取得了留克特拉战役的胜利,终结了斯巴达的霸主地位。

其三,可以适应地形并能随时变化应对战场突发情况。北宋初年,宋太宗率大军平灭北汉,正式结束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时代后,携灭北汉之余威,不顾军队师老兵疲,执意拿下幽云十六州,结果与辽国幽州一战,大败而归,本人中箭负伤,还当了会高粱河车神。战后,宋太宗料定辽国必定前来报复,便提前做了安排,令北宋云州观察使刘廷翰率部抵御,崔翰、崔彦进、李继隆等将领率部支援,并亲手绘制阵图,让前线将士以此排兵作战。

然而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岂是一幅提前画好的阵图可以应对了的?果然,依照阵图,在广阔的华北平原,宋军分为八阵,每阵之间相隔遥远,根本无法相互照应,面对擅长突袭的辽国精锐骑兵,只能被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因此战前宋军将士皆畏惧不已。

所幸,有北宋战神李继隆力挽狂澜,他向主将建议,必须临时变阵,如若不胜,自担全责(李继隆的妹妹是宋太宗的皇后,李继隆本人就是皇帝的大舅哥)。崔翰等人原本都犹豫不决,此时见有人担责,便同意变阵。而且为了争取变阵时间,宋军还派出使者觐见辽军主帅,假装投降,成功的麻痹了辽人。宋军方面将八阵改为两阵,前后呼应,互为掩护,以诈降为名诱敌深入,只待辽军大摇大摆进入,便迅速包围了来犯之敌,形成口袋阵一同发起攻击,大破强敌,辽军慌乱而溃,悉走西山,投坑谷中,死者不可胜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幽州战败后宋朝方面的不利态势。

所以,阵法显然是行军打仗必不可少的,但又绝不可固守成规,要依据战场情况、敌我态势、天气状况等适时而定,方可立于不败之地,类似宋太宗什么?平戎万全阵?之类的试图一个阵法包打天下的想法,只能遭致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