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到底刮的是什么?

刮痧,到底刮的是什么?

山西省中医院 骨科

记得那是2002年,我还在读高中,藏在网吧里看了一部电影,叫《刮痧》。讲的是朱旭老爷子演的爷爷随儿子在美国生活时,使用刮痧疗法给发烧闹肚子的小孙子治病。以解剖学、生理病理学为基础的西方医学无法理解“刮痧”是一种治疗,结果法官以虐待孩子的罪名剥夺了监护权——这部电影给我影响很深刻:因为在“打是亲骂是爱”的理念中成长起来的我,无法理解刮痧都算虐待,就算是儿子被爹打那不也是天经地义的吗......

当然,这只是我记忆中的个人感受,电影本身的主题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如今,快20年过去了,中西方文化也在频繁地交流、融合,连菲尔普斯的背上都有了神秘的火罐印迹。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刮痧的前世今生,以及目前的现代医学对它的认识。

首先,什么是“痧”?一般来说,“痧”指痧症。可以理解为“痧”是中医学对一类疾病***同特征的总结性描述。譬如,常见于夏秋两季的头痛、咳嗽、烦闷、眩晕胸闷、手足肿痛、腹胀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等,它们都是由于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气而出现的,皆为痧症。

同时,“痧”也指“痧象”,也就是说刮痧后在皮肤上出现的充血、出血改变,如红色栗粒状、丘疹样、大片状潮红高起、紫红色或红色血斑、血包或血管浮起成串。中医学通过不同的“痧象”特征,来做疾病的推断。譬如身体 健康 者出痧少而呈均匀的红色。而慢性病患者,多伴有紫痧或血包;急性病多为栗粒状,大面积“痧象”等等。

“刮痧疗法”在我们国家的 历史 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在民间薪火相传,而后才进入医家的视野,进行整理、规范和传承。目前,可见的记载是在宋元时代,民间就比较广泛地使用汤匙、铜钱蘸水或油刮背部以治疗腹痛。从明代开始,中医典籍上关于痧症、刮痧的的记述就越来越丰富了。到了清代,几乎每家每户的主妇都有一个盛油的小瓷碗和专门刮痧用的铜钱。而在中医学界,郭志邃康熙年间撰写的《痧胀玉衡》是第一部痧症研究的专著,建立起完备的痧证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学说。这本书标志着“刮痧疗法”从民间进入了主流医学界。随后,在长期的发展中“刮痧疗法”由原来粗浅、直观、单一的经验疗法,上升到有系统中医理论指导、有完整手法和改良工具、适应病种广泛的自然疗法之一。刮痧与针灸、按摩、拔罐并称中医师四大基本技能。

新中国成立之后,江静波先生撰写的《刮痧疗法》,开创了现代研究刮痧之先河,走上了学术论坛。Nielsen A教授使用激光多普勒成像技术,在刮痧治疗前、后对刮痧治疗区域的微循环进行测量,发现刮痧增加了治疗区域的微循环,微循环的增加起到减轻局部肌痛的作用。Musial F教授从神经生物学方面对刮痧疗法进行研究,他认为刮痧作为一种反射疗法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其作用机理可能是在伤害感受器(nocicep—tor)和脊髓水平。现代医学也陆续发现,刮痧能抑制长时间的力竭运动造成的血清ALT、AST活性升高,也就是说刮痧能够延缓机体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可使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增强,局部营养状况得到改善;血管紧张度与黏膜渗透性改变,淋巴循环加速,细胞吞噬作用增强,提高细胞免疫力,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从而增强人体抵抗力。

目前,中医临床对刮痧疗法的应用越来越丰富。譬如,督脉发际下至第七胸椎刮痧治疗感冒;背俞穴刮痧治疗睡眠障碍;风府、哑门、足太阳膀胱经、大椎、合谷、内关穴刮痧治疗中暑;颈部、督脉、风府至大椎等穴位刮痧治疗乳腺增生病等等。尤其是骨科相关的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炎等疼痛性疾病,刮痧疗法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及的治疗手段。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1. 杨金生.痧的基本概念与刮痧的 历史 沿革[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 陈科.刮痧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3. 王莹莹.刮痧疗法临床治疗病种研究与展望[J].中国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