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负阴抱阳,而不是负阳抱阴?
阴阳是《易经》描述宇宙产生过程的一对概念。“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太极就是宇宙未生之前的状态,涅槃寂静,无生无灭,什么也没有;静极动生,就有了阴阳,静为阴,动为阳,所谓两仪。
太极生两仪,类似科学界所谓大爆炸,但不是宇宙大爆炸,因为大爆炸才产生了宇宙。
按照佛、道的理论,阴叫做无或空,阳叫做有或幻。空、无生幻有,幻有在经历运动变化后终归于空、无,这个过程,就是阴阳消长,空有转换的过程,万事万物于是生生不息,和合一统,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为什么说负阴抱阳,而不说负阳抱阴?负阴抱阳这个说法,一方面便于人们形象理解,站在阴的一面说阳,可以说是阴抱阳;站在阳一面说阴,可以说是阳背负阴,即负阴。
另一方面,负阴抱阳表达的是阴阳两个概念根本内涵的真实关系。作为代表空、无的阴,永远是幻有运作、生灭的背景,故说负阴;反过来说,作为代表幻有的阳,则永远是在空、无的怀抱里运作、生灭,故抱阳。
如此看来,老子说负阴抱阳,而不说负阳抱阴,是有根据的,并不是随便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