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说政文言文答案

1. 三朝圣政录文言文答案

臣僚见太祖 太祖①一日后苑②扶弓弹(tán)雀。

有臣僚③叩殿,称有急事请见。上亟④出见之,及闻所奏,乃常事耳。

太祖曰:“此事何急?”对曰:“亦急于弹雀。”上怒,以钺⑤柄撞其口,两齿坠焉。

回徐伏地取落齿,置怀中。上怒甚,曰:“汝将⑦此齿去讼⑧我也?”对曰:“臣岂敢讼陛下,自有史官⑨书之。”

上怒解,赐金帛慰劳而去。 (《三朝圣政录》) 注释 ①太祖:宋太祖赵匡胤。

②苑:yuàn,园林。③僚:官吏。

④亟:jí急。⑤钺:yu?,古代一种像斧子的兵器。

⑥焉:兼词,于此。⑦将:拿。

⑧讼:sònɡ,打官司。⑨史官:古代负责记录帝王言行的官。

1.选出与“苛政猛于虎”句中“于”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亦急于弹雀 C.贫者语于富者曰 D.万钟于我何加焉 2.解释下面句中的词。 ①及闻所奏: ②徐伏地取落齿: ③自有史官书之: ④疾忙修书二封: 3.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花订羔寡薏干割吮公经 A.此事何急 B.吾谁与归 C.何以战 D.必以情 4.这篇短文称赞了臣僚什么精神?称赞了太祖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 1.选出与“苛政猛于虎”句中“于”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B )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亦急于弹雀 C.贫者语于富者曰 D.万钟于我何加焉 2.解释下面句中的词 ①及闻所奏: 及①等到; ②徐伏地取落齿: 徐②慢慢地 ③自有史官书之: 书③记录 ④疾忙修书二封: 书④书信 3.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D ) A.此事何急 B.吾谁与归 C.何以战 D.必以情 4.这篇短文称赞了臣僚什么精神?称赞了太祖什么精神? 答案:称赞了臣僚敢于直谏的精神,也称赞了宋祖知错就改的精神。

参考译文 宋太祖赵匡胤有一天在后花园里弹琴赏鸟。有一个官员进殿叩拜,说有急事上奏。

皇上急忙出去见他,并且听他所奏,但是他所奏的不过是平常事而已。太祖说:“这事急什么?”他说:“也因皇上弹琴赏鸟而急。”

(意思就是这事虽然不急,但是如果皇上急于玩鸟弹琴,那这事就急。估计是一种劝讽吧。)

太祖生气了,拿一种类似斧头的工具的手柄撞他的嘴,结果掉了两颗牙。官员回头慢慢的捡起牙齿,放在怀里。

太祖大怒,说:“难道你要拿着这个去告我吗?”官员回答说:“臣怎么敢控告皇上,自然会有记载皇上言行的史官来把这些记下来。”皇上听了以后,怒气消了,赐给他金帛慰劳他让他告退了。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0. B11. D12.D13. (1)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

(值:逢,遇;岁:一年;全活:得以保全性命)(2)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惮:害怕;引去:弃官离去;所部:所管辖的境内)(3)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

(没:死;训:训 诂、解释;立:设立、建立) 10.俾:使。11. A项前一个是表现朱熹的年轻有为,后一个表现朱熹的安贫乐道;B项前一个表现朱熹耿直、倔强的性格;C项后一个表现朱熹高尚的气节。

12. 不是“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而是“含混隐晦”。13.无文言文译文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他父亲朱松字乔年。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

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

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

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

(然而)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蠲:juān)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

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

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

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对王淮曰:“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朱熹在考中进士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

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

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

朱熹一生写的文章***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3. 杨惟中,字彦诚文言文答案

译文供参考:

杨惟中,字彦诚,弘州人,知书,有胆识谋略,为太宗所器重。二十岁时,奉命出使西域三十余国,宣扬蒙古国威,颁布蒙古政令,使各国官民户口皆归于蒙古,太宗准备大大重用他。

皇子阔出伐宋,命惟中于军前行中书省事。蒙古大军攻克枣阳、光化、光州、随州、郢州、复州、襄阳府、德安府,得名士数十人。杨惟中收集宋程颐、程颢的著作送至燕都,建立宋大儒周敦颐祠,还设立“太极书院”,聘请儒士赵复、王粹等来授课。惟中一心要以圣贤之学来治理天下。拜为中书令后,太宗驾崩,太后听政,国家大政由惟中一人主持。

定宗即位,平阳道断事官斜彻目无法纪,肆意横行,惟中奉诏为该道宣慰使,将斜彻依法处决。金亡之后,金将武仙也在邓州被击溃,余党散于太原、真定之间,占据大明川,用金朝的开兴年号,有兵将***数万人,到处掠夺百姓。朝廷诏令诸道会兵讨伐,未能消灭。杨惟中持皇上圣旨去招安,主帅投诚,其下官兵都归附于蒙古。

宪宗即位,世祖为皇弟,镇守金莲川,有权在所领地区立官府,拜官封爵。于是在汴梁设立河南道经略司,奏请以杨惟中为经略使,使他在唐、邓、申、裕、嵩、汝、蔡、息、亳、颍诸州屯田。金亡之初,任命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刘福既贪婪,又残忍,迫害金朝遗民二十余年。惟中把刘福召来,要他听从管束,刘福托病不来。惟中强行召至官厅大堂,先布置衙役执刑仗于两边,然后派人去对刘福说:“你若不来,我将以军法从事。”福不得已,带着数千卫队来见惟中,惟中用大梃将他打倒,不数日即死,河南从此太平无事。调任陕右四川宣抚使。当地驻军统帅骄奢不法,深为民害,特别是郭千户尤甚,杀人之夫,夺人之妻。惟中将他斩首示众,关中军纪肃然。惟中常说“:并非我好杀人,国家纲纪不立,以致这些人虐害良民,而民又无处控告,不去掉这些人是不行的。”

宪宗九年(1259),世祖统领蒙军东师南征,奏请杨惟中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令他建立行台,宣布皇帝恩德,蒙古军攻汉军均受他节制。蒙军北还时惟中卒于蔡州,年五十五岁。中统二年追谥忠肃公。

4.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C “俭于己而周于人”中“而”连接两个对称的句子,因而前后断句,排除A、B;“有不得食者”为名词短语,作“在其侧”的主语,其前断句,阿批出D.译文为:袁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对自己很节约但对别人很慷慨.吃一样东西时,有没有饭吃的人在身边,(她便)食之无味;穿一件衣服时,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在身边,(她便感觉)不暖和.(2)C 第一次是童试,里面分县试、府试和院试,院试合格后叫秀才.第二次乡试,正榜所取的人叫举人.(3)B “科举入仕均有所成”错,文中讲五人在学校都因为文章和德行而为人称道.筠因为中举后在云南做知县,有善政.(4)①有间:松懈;悌逊:敬重谦让;无得:没有能够.句子翻译为:学习松懈的,就怒斥他;嬉闹玩耍的,就责罚他;有不敬重谦让的,就严厉地惩戒他:没有被宽纵的.②丐妇有老而谨者:定语后置句;辍:停止;彻:通“撤”.句子翻译为:有个年老而恭谨的女乞丐常常来,(太孺人)有时停下不吃给她吃,撤下自己的褥垫给她睡.答案:(1)C(2)C(3)B (4)①学习松懈的,就怒斥他;嬉闹玩耍的,就责罚他;有不敬重谦让的,就严厉地惩戒他:没有被宽纵的.②有个年老而恭谨的女乞丐常常来,(太孺人)有时停下不吃给她吃,撤下自己的褥垫给她睡.参考译文: 武进夏雷村袁氏,有一位贤母叫袁太孺人,她是蒋氏的女儿,副榜录取的贡生清宪的妻子.其子叫做祖期、祖望、祖修、祖训、筠,在学校都因为文章和德行而为人称道.筠因为中举后在云南做知县,有善政. 袁氏世代以务农为业,到清宪这一代才开始从事举子业(读书学习,)他的父亲思齐,管教子孙有方法、规矩.袁太孺人怀孕时,他便使用古代胎教的方法来告诫她.等到孩子生下来后,他告诫她说:“(你要)勉励(子孙)树立德行,不要迁就和纵容,以勉励你的儿子成才.”袁太孺人用心的照着做.她教育儿子,从儿子小时候就开始,让他对长者要敬爱,对年少者要恭敬,态度端正,行为端庄.学一会就停下来,就怒斥他;嬉闹玩耍的,就责罚他;不敬重谦让的,就严厉地惩戒他;没有被宽纵的.所以祖期兄弟,从小都是恭恭敬敬,言语神色不会急躁粗暴,没有轻薄无行的过错,长大了都遵守她的教诲,以期有所成就. 袁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对自己很节约但对别人很慷慨.吃一样东西时,有没有饭吃的人在身边,(她便)食之无味;穿一件衣服时,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在身边,(她便感觉)不暖和.袁氏的族人有十二支,同住在一个村的人和异姓人一***才一百多家.(对待)长辈都是长辈,像对待自己的长辈;小孩都是小孩,像对待自己的小孩.对贫穷的人没有不接济的,对急需帮助的人没有不帮助的.(看到)有疾病的人一定会上前询问,(然后)会赠送财物给他,为他担忧就像生病的是自己.十二支亲戚同族的女儿来了,没有不礼貌(对待的).对于她们的亲人(来了),房屋(会整理得)更加庄重.下至奴婢的亲戚(来了),太孺人也会换衣相见,给他们吃食,然后任凭(他们)离开.即使是乞丐她也会让他们吃饱,衰弱疲病的老者,她有时候会留他们住一晚,给他们粮食然后让他们离开.有个年老而恭谨的女乞丐常常来,(太孺人)有时候停下不吃给她食物吃,撤下自己的褥垫给她睡.推究她的用心,只希望与自己合为一体的人没有不得到安定的居所的,并不知道人有贵贱和他我之分.但是太孺人家境一般,所赠送给别人的(财物),都是出自节俭和纺织(挣得).竹箱子里一件衣物都没有,全部拿去给乞丐换钱了.冬天寒冷,(太孺人)常常把自己的褥垫给没有被子的人.她的儿子媳妇知道后,又拿被子给她,她却拒绝道:“我不冷.”(儿子媳妇)坚持要给她,过了几天,就又把被子给了别人.太孺人病重,筠在旁边伺候,太孺人对他说:“如今才知道一切都不如做善事.”又说:“你们一定要勤奋读书,不要与别人争夺功利,将获得的利益与他人分享,便能有福气而没有灾祸.” 先前太孺人的祖姑蒋氏,因为勤劳节俭、乐善好施被人称为贤淑,在诸多孙女媳妇中她唯独对太孺人很好,(她对太孺人)说:“我和你同姓,只有你能继承我.”到了太孺人老了训诫子孙时一定说:“我听闻祖姑便像这样的.” 评论说:看思齐公从胎教训诫太孺人开始,太孺人说话不离祖姑,袁氏世代有德行是有原因的啊!那些有仁慈之心的妇女,多像是能够喜欢施舍给予的,然而能和太孺人一样把他人看做自己,发于内心的诚挚和施予,毫不倦怠,是多么不易呀!还有她守礼节,懂大义,行为举止顾全大局,这哪里是妇人的仁爱呢?哎,可以说是贤人了。

5. 《求知之道》文言文阅读答案是什么

人非圣贤,安能无所不知?只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复求知其二上也;止知其一,因人言始知有其二次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次之也;止知其一,恶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

译文:人不是圣贤,怎可能什么都知道呢?只知道其中一点,唯恐不只是这一点,而想方法去寻求另外的内容,这是最聪明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点,因为听别人说还有另外的含义,这是差一些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点,喝彩人说还有另外的意思却不敢相信,这是又差一些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点,讨厌别人说还有另外的意思,这是最差等的求知者.

6. 《文言文《楚庄王莅政三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 %9楚庄王①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

右司马②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子释之。不谷③知之矣。”

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

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9注释楚庄王:即荆庄王,春秋时期五霸之一。

公元前613——591年在位。《韩非子·有度》:“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

②右司马:掌管军政的官员。③不谷:即楚***王。

楚***王: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字不谷。公元前590——560年在位。

《韩非子·十过》:“昔者楚***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前称楚庄王似为错引,实际应是楚***王。

%9参考译文 %9楚庄王临朝执政三年,没有发布命令,也没有什么执行什么政事。右司马侍候在旁而给楚庄王打了个谜语说:“有只鸟栖息在南边的土丘上,三年不动翅膀,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名堂?”楚庄王说:“三年不动翅膀,将因此长成羽毛;不飞翔也不鸣叫,将因此观察民众的行为准则。

虽然没有飞翔,飞起来必然会直冲云霄;虽然没有鸣叫,但叫起来必然会惊动人世。先生你放心吧。

我知道你的用意了。”就这样过了半年,庄王便亲自处理政事。

所废弃的法令有十条,所兴起的事情有九件,惩处大臣五个,提拔读书人六个,而邦国治理得很好。又起兵征讨齐国,在徐州打败了它,战胜晋国在河雍地区,在宋国联合了诸侯,于是称霸天下,庄王不去做小事而坏大事。

所以有大的名声;不较早表现出自己的才能,所以有大的功劳。所以说:“大的器物最后才能完成;大的声音很难得听到。”

%9阅读训练 %9(1)莅:到,临 (2)御:侍奉 (3)止:停留 (4)名:名字 %9(5)长:生长 (6)观:观察 (7)释:释放 (8)知:知道 %9(9)诛:杀 (10)举:推荐 (11)举:发动 (12)霸:称霸 ?.翻译 %9(1)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

%9楚庄王不因为好事太小而不做,这样就有了高的名望。 %9(2)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9有大才干的人成就往往较晚,而大的声音会让人听不到。 ?.选文讲述的是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也是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