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企业文化:人狠话不多(上)
美的是一家不太喜欢谈企业文化的企业。
但是美的离开的人互相交流的时候,又特别喜欢谈美的企业文化。
作为一名咨询顾问,我也发现不少企业,战略很好、市场广阔、产品不错、也不缺人才,但依然动作缓慢、发展受阻,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往往是被企业文化这堵无形的墙阻挡。
我分享一下美的企业文化,希望对你有帮助。
—1—
人狠话不多
我们先从海尔、格力、美的三家企业,最为人所熟知的广告语说起。
“海尔,真诚到永远”。
“格力,掌握核心 科技 ”。
两家都是以自身企业作为主语,放在最前面。
而美的却是“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将自身企业以一语双关的方式放在了最后。
美的人,从上至下都始终保持低调。
这种低调的做法,连做个广告都要把自己藏在后面。至于说公开和人打赌、走到前台直播,甚至把自己作为开机画面,在美的领导人身上是很难发生的。因为这些都和美的企业文化不相容。
不论美的官方用多么高大上的辞藻来概括美的企业文化,作为在美的工作17年的我来说,始终觉得最形象的描述就是这五个字:人狠话不多。
—2—
人狠
外界看美的,觉得是一家安静的企业,不显山不露水。
但内部人最清楚,美的是一家始终在折腾的企业,折腾组织、折腾人、折腾产品、折腾业务……像一台永动机一样,永不停歇。
对自己狠
美的不仅爱折腾,而且对自己下手狠。
在组织变革上,可分为八个阶段,次数多达500次以上,幅度之大、频次之多,超出绝大多数企业。(具体内容可点击链接阅读《美的是怎么做组织变革的?》)
在人员调整上,“没有人不能动,而且要大胆的动”。
例如在2012年的变革中,2.5万管理人员裁掉1万人,其中干部减少50%,总人数从2011年的19.6万,连续4年下降到10.8万人,裁员数量接近9万人。
在亲属关系处理上,创始人何享健从20年前就让子女退出美的,哪怕是最普通的员工岗位也不得任职。从集团高层到基层班组,彻底清理各种亲属关系,既无工人拉帮结派,也无高管裙带关系。
在考核奖惩上,超出目标拿双倍甚至更高奖金,未达成目标下限则颗粒无收。对于一些重大经营或管理失误,会公开对各级干部进行通报,处罚金额高达百万以上,甚至直接撤职。
类似种种,还有很多。
正是这种敢对自己下狠手的做法,始终保持了美的的组织活力。
对自己狠才是真的狠。
对事情狠
21世纪初,国内很多家电厂商如海尔、TCL、长虹等开始进入手机领域,并很快占领国内半壁江山。
也就在2000年,美的实现销售过百亿,内部也成立了电子公司,就有很多高层强烈主张进入手机行业,因为手机的市场和利润远比家电要大得多。但何享健在内部开会时问了两个问题:
“我们团队里面有人懂手机技术吗?”
“我们自己的家电产品做好了吗?”
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没有自己的技术和团队,进入也难有作为。
手机和家电产品完全是两类属性的产品,美的做的是耐用消费品而不是 时尚 消费品。
所以在20年前,各大家电厂商纷纷进入手机的时候,美的一直不为所动。
不仅不进入手机领域,就连黑电领域,美的现在也一直不碰。
这种对事情的狠劲,在于面对巨大诱惑时,能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而不越雷池半步。
但是对于相关的白电制造领域,美的却是毫不犹豫,敢于快速砸资源不断扩张并购,并在各个领域挑战行业老大。
先后在空调与格力、微波炉与格兰仕、豆浆机与九阳……等展开一场又一场的市场大战,被行业称为“家电公敌”。
同时纵观美的 历史 ,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白电制造领域的并购史,我列举一部分:
从进入空调行业开始,1997年收购芜湖丽光空调,1998年收购东芝万家乐,2004年收购重庆通用,…… 2016年收购意大利Clivet。
进入微波炉行业,2001年收购日本三洋磁控管工厂。
进入冰箱行业,2004年收购华凌,收购合肥荣事达。
进入洗衣机行业,2008年收购小天鹅。
进入照明行业,2010年收购江西贵雅。
进入智能制造时代,292亿收购库卡,收购以色列高创,7.4亿收购合康新能。
当然,在快速扩张的路上,美的也犯过不少的错,但敢买也敢卖:
2001年卖掉“商路易”,退出电子商务。
2009年卖掉云南客车、三湘客车,退出客车领域。
2012年变卖7000亩厂房用地和设备,不再进行低端产能扩张。
2013年卖掉清江电机、太阳能热水器、浴霸等,退出不赚钱非主营领域。
这些卖掉的产业,是美的敢于面对的错误,是不断自我否定的例证。
美的做事的狠劲,不仅体现在勇于尝试和大胆投入,更体现为认清能力边界和不足,敢于承认错误并及时纠正。
猛冲猛打,看上去够狠。但是抵抗诱惑和对承认错误,任何一个都需要更大的狠劲。
别人狠
这里的别人指的是美的的供应商和经销商。
中山有一家企业,规模不算太大,每年几个亿销售。企业老板见一次就和我说一次,“幸亏当初做过美的供应商”。
我说,“美的对供应商的要求很高,你都能做得下来,也算厉害。”
他说,“美的对我们是够狠的,质量、交期、价格各方面每年还不断加严,很多同行后来都放弃了。但是坚持做了几年以后,现在再做其他客户的生意就顺风顺水。我们从美的身上赚不了太多钱,但是赚钱的能力提高很多。”
美的对供应商的“狠”,体现在各方面的高标准严要求。
我的很多同事都有这样的经历,经常连续几个晚上都是在供应商公司,逼着供应商交货。供应商老板们总说,美的人逼的太紧,只能先赶出来,别的企业逼的没那么急,就排在后面了。
对于经销商客户,美的的“狠”体现为坚决。
美的进行过多次的渠道变革、客户调整,也涉及到很多经销商最直接的利益,但依然能够坚决执行下去。
当然,过程中各种惊心动魄。
例如流传很广的“砸宝马”事件。1997年方洪波大刀阔斧调整经销商,由于触及很多本地经销商利益,导致他自己的宝马车被砸。但他找人把车拉到总部门口,公开给所有人看,就是要向经销商表明变革的决心。
话不多
狠人话都不多,美的也是如此。
对媒体话不多
我原来在集团总裁办工作,那个时候听到最多的抱怨,是来自旁边负责外宣的同事。说别的企业经常会有各种采访报道,但美的却是所有领导都不愿面对媒体,不停的拒绝各家媒体报社的采访。
还有一次,十几年前有个同事离开美的去了《第一 财经 》,打电话和我聊了一下美的近期的情况。后来他没经我同意,就把我们的谈话内容登在第二天的报纸上,虽然没涉及什么商业机密,但我下意识的已经知道,肯定是要被领导批评了,后来不出所料。
在美的时间长了,大家都在不约而同的躲着媒体。
美的进入世界500强之前,没有像很多企业一样,高调定过这个目标。
美的进入世界500强之后,也不做过多宣传,我最早知道还是通过美的内部人发的几个朋友圈。
2018年美的举办50周年庆典,既没有去豪华奢侈的五星级酒店,也没搞万人齐聚的户外庆典,既没有数小时的节目直播,也没有明星大咖的引流活动,就像一个内部的庆生会。
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对同行话不多
我的朋友在和我聊天时,有时会忍不住问我“董明珠又在骂美的了,美的怎么没反应?”。我和多数美的人反应一样,先苦笑一下,然后回答“她想说啥就说吧”。
美的一贯采取“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方式,因为正如前面所说,美的对自己已经够狠了,在内部不断革自己的命,哪还会在乎外面怎么评价。
外部的批评,只会让内部更加努力。
所以我们看不到创始人何享健对董明珠的任何回应,方洪波也仅仅是因为涉及到产品专利和技术人员的问题,公开回应过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回应过。
最激烈的还是美的微波炉和格兰仕对战的那段时间,市场竞争你来我往,“价格战”、“专利战”、“促销战”直至“口水战”不断上演。看到这种情况,何老总给微波炉事业部开会时,一再要求“少说多做,低调务实”、“不要去说人家的不好,把自己的事做好”。
对于各种行业协会,美的也很少参加,即使参加也经常是派下面具体做事的人,高层领导基本不露面。以至于多次被行业协会领导点名,要求美的什么级别的人来参加。
对内部话不多
美的不只是对媒体、对同行、对协会外部人的话不多,实际上美的内部,话也很少。
美的内部很少开什么***识会、协调会、沟通会,更多的是开分析会、项目会、专题会。
内部开会也都是直奔结果,不允许去解释外部原因,连正式会议的PPT都规定页数。
内部人沟通也都是结论式开场,说的最多的第一句话就是“搞定了吗?”,很少去聊明星八卦或家长里短,有事说事,说完就走。
所以很多人说美的文化是搞定文化,这样来看,不论从行动上还是语言上,也是很贴切的。
内部工作流程设置上,也能充分体现这种“话不多”的特点。
日常审批流程节点,只能是三人节点或五人节点,不允许过多人参与审核。
并且要求4小时内审批完成,不论白天晚上、节假日还是国内外出差。
这一点,让我们一个做流程优化的客户,感到非常惊讶。
最后的话
美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毫不张扬的文化,但却是静水流深的文化。
这种人狠话不多的文化,往往能把事情做成。
人狠,首先是对自己狠,敢于从各方面革自己的命,正如方洪波所说,“在美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否定的”。
美的做事狠,不维护自身的正确,也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只管一心做好自己的事情。
这样才能做到,对供应商严格、对经销商坚决。
话不多是狠人的必然表现,美的对媒体、对同行、对内部都是始终如一的低调。
美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人狠话不多”的企业文化?
下一篇我们再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