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诸葛亮这个磨料为什么被吹得这么高?

你说“你还年轻,你在世界上有三分”是什么意思?其实最早提出这种说法的是三国演义年被形容为“忠愚”的鲁肃。建安五年,鲁肃和孙权“卧榻喝酒”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来了。过了六七年,有了“三顾茅庐”。诸葛亮只是学了鲁肃的舌头。

所谓“儒中之辩”,就像诸葛亮的天文地理知识,一口气把张昭、羽凡、卜辞、薛宗、陆机、宜颜、程德枢都说得张口结舌,一语道破。其实历史上是没有的。都是三国演义编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很精彩。诸葛亮三天前就预言会有大雾,故意在周瑜面前吹嘘,造了十万支箭。第三天才和着急上火的鲁肃一起下船,喝了点酒,就这么轻易骗走了曹操的十万箭。其实历史上“草船借箭”是孙权做的,而且是在赤壁之战之后,与诸葛亮无关,换成了罗贯中,牢牢地放在诸葛亮的头上。

“借东风”又起。唐代杜牧诗曰:“东风不与周郎配,铜雀春锁二乔深。”看来,没有诸葛亮的东风,周玉莲的妻子就只能搭进去了。其实历史上火攻赤壁是黄盖算计好的,是周瑜批准的,是黄盖执行的。诸葛亮作为客串参谋,连这个计划都听不到,更别说装鬼了。

“华容道”是诸葛亮的妙计。看来他早就预测到了曹操的败走路线,安排关、张、赵英雄在半路截住他,“聪明地算计了华容道”,太邪乎了。要不是关羽让曹操去搞外遇,三国历史早就该重写了。更神秘的是,诸葛亮认定关羽会提前放走曹,只是“明夜观象,贼不死。留着这个人情,教云长做,也是一件美事。”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仙女。其实历史上是没有的。曹操在华容道的败仗,从来没有遇到过和赵人,只是他自己编出来的。

“刘备出嫁”,诸葛亮给赵云出了三招锦囊妙计,最终导致吴栋“赔了夫人又折兵”。其实就是孙刘对抗曹操的联姻。没有所谓的“赔了夫人又折兵”。所谓“锦囊妙计”,都是罗贯中编出来的。

周瑜大怒,导致周瑜临死前哀叹:“生有瑜,怎能明?”其实也是无中生有。他们两个从来没有这么坚定过,周瑜也不是什么小人物。史书记载,周瑜是“宽宏大量”的,他是自己病死的,与诸葛亮无关。

诸葛亮创造了八卦,差点害死了吴栋的领袖鲁迅。杜甫说:“三国,四分五裂,被他的伟大所束缚,八面堡是建立在他的名声之上的。”看起来多神奇啊。其实夷陵之战后,刘备落荒而逃,鲁迅也没有追上,所以不存在所谓的被八卦困住。而且“八阵图”也不是诸葛亮首创的。在孙膑的孙子兵法中提到过,东汉窦宪也用过。况且八阵图只是练兵用的,也没那么高明,更不可能阴风聚阵,飞沙走石。罗贯中干脆把诸葛亮吹成了毒辣。

七擒孟获写诸葛亮的计谋难以捉摸,仁义道德有多好。其实历史上并没有定论是真是假。在西南地区,甚至流传着“孟获七擒诸葛亮”的说法。即使孟获被俘,也只是正规军剿匪,根本不需要“七擒七纵”,纯粹是小说家的说法。

空城计是罗的又一力作。明明是诸葛亮误用了马谡,造成了街亭之败,最后成就了诸葛亮的妙计,给人的印象是诸葛亮反而成功了。这罗贯中楞能把战败写成胜利。历史上诸葛亮从来没有用过空计划。事实上,在汉中战争期间,

“六出祁山”是真的,但都是劳民伤财,以失败告终。蜀势单力薄,坚持曹魏北伐,不听魏延的谷奇兵政变。他笨拙地攻击前方,他的卵击中了石头。除了穷兵黩武,耗尽蜀国的资源和财力,没有得到一寸土地。所以历史学家认为诸葛亮“短兵相接,不会打仗”。

仔细看诸葛亮的一生,真正成功的例子是什么?哪些夸夸其谈的招数是真的?可以说,三国演义年的诸葛亮形象,几乎都是罗贯中的虚构,无中生有,嫁接鲜花,蒙上迷雾。小说虽然可以编,但是太虚构了,像文革中“高大全”的伪英雄。甚至作为文学形象,也难怪鲁迅说“诸葛亮如妖智”。

其实历史上有很多真正能打仗的大军事家。为什么罗贯中要编那么多谎话,非要把不会打仗的诸葛亮吹成中国最高智慧典范?

就算不谈军事,仅凭政治家,诸葛亮也没有把蜀国治理得很好。他年年打仗,种地全靠女人。赋税极重,全部压在老百姓头上,使蜀国越来越穷,最后灭亡。而且事必躬亲,筋疲力尽五丈,根本不具备一个大国宰相不费吹灰之力的素质。嫉妒心强,性格刚愎自用,有主见的魏延被打上了“头后有反骨”的烙印。他怎么会有勇气在灾难中撑船呢?历史上比他更有能力的宰相没了。

为什么罗贯中偏偏要打击这样一个不配的诸葛亮?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诸葛亮的愚忠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忠于诸葛亮,忠于刘备,并不稀奇。关键是对刘阿斗保持忠诚,一个愚蠢的白痴,但他没有继承王位,他自己做到了。而且刘备临死前还说:“如果他没有才华,你可以做成都的主人。”如果诸葛亮想当皇帝,那只是理所当然的事。他愿意做臣下,没有任何非分之想。吹捧的原因就在于此。

历史上只有一个这样的例子,那就是当年辅佐他未成年侄子周成王的周公,在位却不掌权。而就像诸葛亮一样,他要夺权的谣言传遍天下,他却没有接,最后回到了周成王。

所以白居易说“周公畏流言,王莽时谦恭下士。要同年死,谁知道一辈子的真实性。”

也就是说,要做到这一点,周公和诸葛亮都是极其困难的。历史上只有这两个,刘阿斗还是个半傻子。更难能可贵的是,诸葛亮没有篡位。

诸葛亮为什么这么傻?这是知识分子在作祟。儒家的“君臣大纲”毒害太深,荣誉看得太重。为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为什么开国皇帝大多不是知识分子?因为那些叛逆的英雄或者奸诈的男人并没有那么迂腐,能够看透。

奉承诸葛亮,其实是统治者对臣民无限忠诚的最高体现。如果只是一般的忠诚,商业竞争和无知,那是不够的。肯定是极端的。当权力被垄断的时候,半傻子皇帝还能忠心耿耿。

就像文革中,光有“三忠四无限”,光唱“生生不息”,光把像章别在身上是不够的。你必须极其忠诚,只有达到“理解并执行,但不理解并执行”的愚忠,才算“忠诚”。

我最佩服诸葛亮,诗里说“三虑常,向两代人献真心。但在他征服之前,他就死了,从那以后英雄们就在他们的外套上哭泣。”关键的一句话是“他把自己的真心给了两代人”。

说了半天,诸葛亮其实也没什么屁本事,不过是个彻头彻尾的儒奴罢了。如果说在皇帝时代,还有一点对人民巩固皇权的小伎俩,在今天,已经没有褒奖的价值了。

可能有人会说,民间对诸葛亮的喜爱是消除不了的。是的,但是这种民间的爱从何而来?不就是被统治者吹捧的吗?历史告诉我们,所谓的n

我们也可以看到,民间爱诸葛亮不是因为他的忠诚,而是因为他的智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意思是智慧。无论所谓的“智”和“谋”是如何被发明和移植的,反正“诸葛亮”这个词已经成为中国智慧的代表符号。只是我们爱它的同时,心里要清楚这个符号是怎么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