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与黑洞的关系

黑洞和白洞与中国的太极图并没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果硬要拉上些关系的话,也不过是一种巧合罢了。

因为一个是由科学理论推理出来天体,而另一个是纯的哲学理论,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很可能有某些***同之处,这就是唯一的联系了。

黑洞这个概念的历史,要推到数学家拉普拉斯时代,他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提出了一个“暗星”的概念,这可以说是最早的黑洞概念了。

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给出了爱因斯坦场方程,1916年,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通过计算得到了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一个真空解,表明如果将大量物质集中于空间一点,其周围会产生奇异的现象,即在质点周围存在一个界面——事件视界面,一旦进入视界面,即使光也无法逃脱。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惠勒将之形象地称为“黑洞”。

黑洞的形成:

简单来说,黑洞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所形成的。

众所周知,恒星在最初只含有氢元素,而由于其内部氢原子每时每刻都会发生裂变、聚变,再加上恒星的质量又很大,内部发生裂变与聚变的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足够与恒星的万有引力相抗衡,以维持恒星结构的稳定,而且由于发生裂变与聚变,氢原子内部结构也会发生改变,破裂并组成其他新的元素,直至铁元素的生成。

之后恒星就会坍塌,由于铁元素比较稳定并不能够参与裂变或聚变只能存在于恒星内部,这导致恒星内部不具有足够大的能量可以和大质量恒星的万有引力抗衡,从而引发了恒星坍塌,最终形成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