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禅苑的发源地

应该是在歙县许宣平隐居的南山,理由如下:

1、 古徽州三天子都,就是东西黑白二座山,西边黟山,如今的黄山(莲花峰,佛教主题),雄伟,如阳爻,东边白山(主峰搁船尖,佛教主题),秀丽,“西水向东流,正龙天子迈山头”,新安江穿白山而过,如阴爻,阴阳二爻,天然一副太极图。

2、 中国的太极拳发源地经考证应在安徽徽州歙县的南山,在那里有着天然的九宫八卦阵、天然的太极图、天然的伏羲女娲石像,非常神奇。韩拱月(什么朝代)因悟出歙字一吸六呼的太极之道,在歙县南山搁船尖的“石门九不锁”中开悟并创立了太极拳最早的小九式,如今在第九门还能看见天然的“若”字,九若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由程灵洗传承下来。至唐朝,歙县大隐士---许宣平,在九若的基础上,在南山悟道6甲36道门,发扬为太极36+1即37式(加上起手一式)。至此,南山因佛教的传入改名覆船山,主峰是搁船尖。

3、 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始创者是南北朝时代的傅翕,他就是因为在白山主峰搁船尖,因为“歙”字悟道,改名翕,得无漏智,传承了维摩诘佛的菩萨道,结合儒家道家的思想,形成自己风格的维摩诘禅即中国禅,而被尊为中国禅的始祖。搁船尖自然成为维摩诘的道场,1000多年的云心寺是中国禅宗发源地之一。

4、 徽州程朱理学,是中国儒释道三教结合最好的典范,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他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上帝等),而且它是善的,它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纷扰扰纵横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所以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贤(儒家最高修为者,人皆可达之),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偏离天道了。他还认为,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而让徽学成为我国三大显学之首,更是太极禅最经典的诠释。

5、 中国第一禅茶---顶谷大方,也是我国扁型茶的鼻祖,顶,佛顶,谷为谷神,生命之源,大方为《大方等大云经》,是密宗的贡茶,舍利茶,它的名称就融合了佛教的元素,而它的造型是扁形的,如一叶扁舟,度众生到彼岸,如此禅意,称中国第一禅茶、太极禅茶,当之无愧也。云心禅寺、云水禅居,桂花精舍,金关玉锁养生堂,小阜舍,招隐草堂,鸭子堂等,都曾是历来徽州的大儒禅修问道的秘境。

6、 徽州第一伟人汪华,曾经在南山习武、起兵,学习过程灵洗的太极拳,文武双才,他是徽州唯一即称公、又称帝、再称菩萨的三位一体的传奇式精神领袖,他的太极禅独步天下,不仅是在武术上,还在治理六州上,获得巨大成功。但,他最大的贡献是能悟透太极禅的真谛,为国为民,放下自己的小我,归顺大唐,并帮助李世民坐稳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而功泽千秋。

以上六点,本人认为,基于天、地、人三合一的太极禅早在徽州就存在,是符合徽州历史的实际的,欢迎各位仁者,前来考证。

另外补充一下关于“九若”: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道德经》第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