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明的创作经历
张伟明祖辈书香门第,父亲是戎马一生的红军。他对绘画的痴迷得力于出生在泰山的 怀抱,是泰山的明山秀水哺育并赋予了他对绘画的灵感,使他从孩提到少年、青年,在内心深处积郁起一个绘画“情结”。
张伟明10多岁的时候,便四处寻求作画的老师了,但高中毕业时,他却阴差阳错地被航空学院选中,穿上了军装,到云南边疆当上了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像只鹰,架着飞机在碧空白云间,迎着朝阳,浴着晚霞,鸟瞰南国风光,竹楼小寨,石林胜景。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身体原因,张伟明又转业回到了泰山脚下,先在文化馆从事美术创作,后又调入大市艺术馆、泰山画院,从此,全身心地扑在了绘画事业上。
破万卷书、走万里路,则是张伟明实现这一秘诀的主要途径。他从钻研古人、前人的理论、技巧、经验入手,同时学习当代诸多名家论著,确立自己对中国绘画这门古老艺术的高层次认识,将古今大师的成就作为自己起点的基石,从而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创作出具有自己个性的作品来。在种类繁多的绘画艺术中,张伟明对山水画情有独钟,始终放在首位。从泰山娃成长为泰山人,泰山的雄伟、壮丽,泰山的博大、深邃,泰山独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早已渗透了他的灵魂。泰山,自然也就成了他的山水画基地。他到底到过多少次泰山,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了。登泰山,成了他生活的需要、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在师法自然上他不仅仅局限于泰山,只要有机会,他便尽可能地游历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和风景名胜地。
自学画以来,他去了老家的黄土高原、芮城的永乐宫、黄河的三门峡、华北平原、太行山区、山海关外、蜀中平原、滇中坝子、胶东半岛。过秦岭、入成昆、出湘黔、下九江、登匡店、爬黄山、游桂林、上峨眉,三下东南游西湖、数次北上看故宫,苏州园林赏怪石,黄河岸边看狂涛,远眺玉龙雪山,近看岷山奇观……每处胜景都令他激动过、描画过,但真正搞起山水画来,还是“咬定泰山不放松”,广游博览恰好让他丰富了泰山,更加吃透了泰山,从而画起泰山的山水,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甚至可以说随心所欲。张伟明画山水又不拘泥于山水,他千方百计到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观摩学习各类画作,并入山东艺术学院油画专业进修西画艺术及中外美术理论,以丰富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泰山。
张伟明的山水画作品,在《中国书画》、《中国油画》、《国画家》、《美术》等权威性画刊上发表了100多件,参加全国及省级美展50多次,曾获大陆、台、港美术权威专家汇评“中国当代水墨百人奖”第32位;《山外山》等作品被中国文化部选送美国巡展。另有不少作品被美、日、新、韩等国家美术馆及艺术家收藏。张伟明的个人传略也被载入山东大型当代历史人物传记画册《中华泰山儿女》、列入10多部名人辞典。
张伟明学习绘画有两位最好的老师。一是理论绘画书籍,二是大自然。为了买书,他常常倾囊而出。有次在外地,买书后所剩的钱刚刚够一张火车票,他甘愿饿着肚子,在候车室度过寒夜;为观察泰山夜景,他误入狼道,被狼叫吓得魂飞魄散而痴心不改。时值隆冬,他独自伫立街头,顽童以为他是疯子,向他投来石块。为避开顽童骚扰移至深夜作画,又被民警多方盘查……
为了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在全身心投入绘画研究与创作的间隙,他又研修了计算机、周易八卦、武术气功,甚至天文地理,音乐舞蹈。无论学习哪方面的知识,他都热心认真地对待,全身心地投入,使得他对周围或者说生活各方面的事情全然不顾,有时几天几夜不睡觉,因而他十分削瘦,只有那双大眼睛就像心灵的窗口,总是瞪得圆圆的,闪着智慧之光,透出张伟明其人特有的长期以来以事业重于一切的耐力韧劲形成的一种纯真的感觉。
张伟明刚刚步入“不惑”之年,正值年富力强,艺术上日臻成熟,方兴未艾。作为一名泰山画家、艺术家,他有着不尽的追求。他说:“久而久之,不知泰山是我,还是我是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