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厂里我和那同事因为有件事闹得他就生气大声的喊我(滚)我当时我也没说什么就生气的走了当?
1.对感到很烦的事,不要过度反刍,可以顺着烦心的事,挖掘根源,勇敢处理问题根源。
2.过度反省,过度反刍可以引发持续痛苦。
每次经历不太好的事,事后总会忍不住回忆起来。反复琢磨,越想越痛苦。这种习惯,叫做过度反刍。
普通反省,更多是在总结过去的经验。而度过反刍,是在攻击自己,并由此生成难以停下的内疚感和羞耻感。
比如,“我是不是说错话了,我不这么做,是不是更好?”
短暂的反刍,可能一闪而过,会让我们片刻不适。而长时间的反刍,可能让我们夜不能寐。甚至筋疲力尽,无法把精力集中在应该做的事情上。
但如果停不下来,那就不要停。因为过度的,停不下来的反刍,其实是在提醒你,你有一些压抑已久的、混乱不堪的情绪被消极的事情激活了。潜意识通过反刍的方式,逼迫你去看见,去面对这些情绪。这时候与其逃避反刍,把情绪的阀门再次锁死,不如顺着反刍,探索这些压抑已久的、混乱不堪的情绪。
2.处理过度反刍的4个步骤。
(1)把头脑中反刍的声音写下来(准备反思)。
当你意识到,自己过度反刍时,不要急着喊停,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坐在那里,给自己设置一个反刍时间。
要把头脑里的攻击、焦虑,都写下来,越具体越好,越详细越好。
比如,我没回礼,我很内疚。
觉察到这一点,赶紧开始记录头脑中的声音。不要犹豫,也不要用修饰的词语。
一边写,一边告诉自己,反刍是正常行为。可以这么做,这些念头是在提醒,伤痛存在。不要回避这些伤痛的信号,也不要因为反刍内耗,再度攻击自己。
这样记录一段时间后,可以回过头来看,会发现自己常常在什么类型的事件过度反刍,什么经历容易引起自我攻击。
从中可以找到一些规律。包括有些人常常会反刍自己的无力感,一切看上去无能的小事,都会引起自我攻击。有些人会被价值感困住,被评价的瞬间,那些我不够好的经历,会让我无法释怀。有些人会因为存在感、攻击性等陷入反刍。
(2)与记录下来的反刍实施探索性对话对话。
记录、整理之后,我们可以试着与这些内在的声音来一次辩论。直面攻击,问问反刍的自己。
当我们接受反刍的攻击,展示自己的脆弱的一来一回的过程,像是一场辩论。
比如,可以讨论如何和对方相处问题。
这场辩论能够启发我们看到那些引发反刍的消极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情绪,以及我们的恐惧和焦虑。
(3)与记录下来的反刍实施启发性对话。
在这种带着启发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给反刍的自己一点安慰。抚平自己的焦虑和不安,召回理性功能。
比如,可以讨论通过哪个机会,和对方缓和关系,继续相处。
(4)找到痛苦的根源。
随着探索性对话的深入,我们还可以探索到引发不断反刍的痛苦根源。
比如我们不愿占对方便宜,我们很独立,一旦麻烦别人,我们感到不安。
我们所有的纠结、反刍,最终都指向这些深层次的痛苦、恐惧、不安、破碎。如何和它们相处,如何治愈它们是一个漫长,但值得的过程。
我们可以不断学习,告诉自己,我知道你痛苦,但你有力量,在痛苦里待一会,不要怕。这份痛苦,来自过去,你现在已经长大了,不会再伤害你。请给自己力量,让自己自由。
3.武志红老师说过,反刍,是因为有很多黑暗的生命力被堵住,在内在反复咀嚼。但直面它们时,就给了这些黑暗生命力一个出口,让它们流淌出来,跟真实的世界碰触,满满地,它们就会转化成白色的生命力,甚至彩色的生命力。
大家期待头脑中这个反刍的声音,可以自己消失,我们可以变成一个活得更加清爽、通透的人。但现实却是,内心会不断逼迫自己,去听见这个烦人的信息,去面对那些难堪的记忆。
强迫自己选择性失忆,可能带来一时的平静;但这些被回避掉的情绪,还是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样貌探出头来,再次折磨和纠缠我们。所以啊,我建议大家不要回避,而是勇敢地去做练习;当“反刍的声音”出现,保持一份好奇心,去对自己的过去发问,对自己的生命表达真诚的兴趣。
这需要勇气,但也十分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