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板油的女人
“如果先读历史,再读诗章,那我们会看到一个何其奇特的怪物啊——长着鹰翅的蠕虫,象征着生命与美的精灵在厨房里剁板油。”这是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说过的话。
我没有熟读历史,也没有熟读诗章,但从读过的文学作品里面或多或少的了解到女性的日常状态。男性著的书很多以女性名字直接作书名,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等等,而女性则很难列举出来。这些书无一不在赞扬女性是善良美丽的人间精灵,合上书本这些美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灵们正在厨房里剁板油。头发高高盘起,扎着围裙,捋起袖口在厨房忙来忙去。男主外女主内的男权时代,女性的地位总是那么低下,即便是到了如今女性既主内又主外看似平等的时代,实际上地位还是略低与男性。受传统的思维影响,更取决于经济水平高低的直接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经济决定一切。
前几日朋友们闲聊,女性的话题永远绕不过家庭丈夫孩子。孩子自然是千篇一律的疼爱,打断骨头连着筋。而丈夫,俗话说一丈之内是夫君。这个话题一聊开,气氛渐渐热闹起来,各种各样的丈夫五花八门形象活灵活现。其实并非只是女人八卦,男人也一样,指不定背后怎么谈论自己的糟糠妻。男人大多数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甚至还惦记着他人盘子里的。有的丈夫出门一身光鲜,皮鞋擦得跟头发一样油光发亮,在家时却是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能睡着绝不躺着。手机时刻不离身,正所谓天下傻瓜千千万,抖音快手各一半。我有时就纳了闷了,有那么好玩吗?这样子于无形中在消耗自己,关键是看就看呗,声音还那么大,时不时傻笑几声。这世上所有事情都是平衡的,有人演就有人看,有人装疯卖傻就有人陪着一起变傻。而女人就不一样了,从天亮忙到天黑。早上天微微亮,起床做早餐,安顿好孩子,自己匆匆赶去上班,然后下班赶回家做饭,还要抽出时间洗衣服拖地什么的。仅仅是一日三餐就够费神的,况且还要常做长新,否则挑剔的永远都是纸上谈兵的人。因此每一位藏着梦想去剁板油的女人都将成为一位出色的厨子。从天使到厨子,仅仅隔着文学作品的距离。
伍尔夫说:“我希望你们可以尽己所能,想方设法给自己挣足够的钱,好去旅游,去无所事事,去思索世界的未来或过去,去看书、做梦或是在街头闲逛,让思考的鱼线深深沉入(生命)这条溪流中去。”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大多数女性向往的生活,但确实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生活。尽自己所能也只够温饱,除此已无他技给自己挣足够的银两去看世界,去无所事事的闲逛。每天一睁眼就是几点了要起床做早餐了,不然一会娃该上学了。就连静下心看书常常都是奢侈,工作之余永远有干不完的家务活在等着,待一天所有的事情忙完以后已是夜深人静,拖着一身的疲惫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心酸的幸福。随着年龄的增长,良好的睡眠也渐行渐远,已很多年没有体会到一觉睡到天亮的感觉,中途总是要醒来好几次,然后再迷迷糊糊的睡去。我常常自嘲每一天都是自然醒,只不过醒的比他人早,次数比他人多。那天做无痛胃肠镜,一针麻药下去,我睡了一个特别舒适的觉,我跟同事开玩笑的说这么多年来就数这一觉睡得舒服啊。真的就像林清玄先生说的那样:心无挂碍的睡去,心无所求的醒来。其实我所认识的女性朋友当中,这种情况不在少数。职业与家庭双重高压之下,连好的睡眠都是奢侈,又谈何能无所事事的思索,看书,做梦?
伍尔夫是幸运的,同时又是不幸的。她的幸运来自于父母的文艺熏陶,在当时只有男孩才可以去正规学校读书的年代,她母亲坚持在家里教育孩子。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在父亲的鼓励下9岁开始练习写作。不幸的是伍尔夫13岁丧母,22岁丧父,几年之间经历了两次精神上的崩溃,文学创作成了她精神上的救命稻草。虽然丈夫伦纳德·伍尔夫的出现给了她很多力量,因两次巨大的精神崩溃留下了多多少少的后遗症,终于在59岁那年给亲人写下绝笔信后,纵身投入塞纳河,从此烟消云散。她的思想近百年来一直被女性不断的追寻,那就是心智自由仰仗于物质基础,诗歌自由仰仗于心智自由。所以越来越多的女孩拼尽全力往前奔跑,在实现财务自由之后,扬眉吐气的来一句:钱我会挣,饭我会做,衣服我会洗,想吃啥吃啥,爱干啥干啥,我一个人可以活的很好,任何人阻挡不了我看世界的脚步。希望我的女孩将来要活成这个样子,同时拥有心智自由和诗歌自由。
昨天和同学散步时经过仁济桥,她突然说之前有个人因为2千块钱从桥上跳入阊江河自尽。我好像听说过有这么一回事,但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其实2千块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长期以来始终处于生活无形的压力之中,崩溃终于在瞬间爆发,阊江河见证了最后的绝望。只是这绝望被日夜流淌的河水轻轻荡去了远方,待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水面依旧清波荡漾,仿佛一切从未发生过。同学还说现在啊不知道什么原因,总觉得生活过得越来越麻木,上班下班吃饭睡觉,连休息日都是窝在家里懒得动。我戏称这便是初老,很多中年妇女的症状,包括我自己。今日复今日,明日复明日,日日皆如此。缺少了对生活的热情与追求,不知道是不是板油剁多了,人也变得麻木了。我让她试试看看书,她说看不进去一拿起书就想打瞌睡。我说或许此时应该来场旅行,她说也许。可又想着孩子尚在读书,再忍忍吧,再等等吧。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既然解放不了双脚,那就暂时让灵魂去书中游历,余秋雨先生说过路就是书。余光中先生也说过: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我不想当个纯粹的邮差……
一个剁板油的女人此刻看了看窗外,人间四月竞芳菲,脑海里又想起伍尔夫的话: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