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读后感
《城南旧事》读后感
第一次完完整整的读完《城南旧事》这本书是在高中时期,而后又看了它的电影.以前从没想过,我会为一本书,蕴积下这样多的感动.曾一直以为,所谓名著,就是思想深邃,复杂难懂.但林海音却让我记住了,记住了一个孩子和一段故事.这段故事深深的震撼着我.
这本书通过英子那童稚的双眼,向我娓娓道来,道尽世间各种复杂的情感,浓浓的诗意和天真中又不乏一丝淡淡的忧伤.只是这淡淡的一笔就足矣,足以让我们为这串连整个故事的别样滋味而感动不已.
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但这又不尽然,因为我曾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旧事"已经不可能是原来的事情了.她有着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想象中的"城南旧事",是他们记忆中挥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们情感深处发酵过的一坛陈年老酒,所以他们用自己的心滋润着孕育着那段"城南旧事".
而这种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使我的心头漾起了一丝丝的温暖,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天真善良的英子.书中涉及到得人物有英子,骆驼队的领队,惠安馆的疯子——秀贞,爸爸,妈妈,宋妈,英子的好朋友——妞儿,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而使我印象最深的是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刚开始,我还为英子捏了一把汗;真担心英子会不会被秀贞伤害;后来我知道妞儿就是小桂子时,不禁泪如雨下——母女俩终于重逢了!秀贞准备带着妞儿去找思康叔,英子就把钻石表盒金手镯送给秀贞……读到这里,我大为感动,小小年纪的英子就懂得关爱,友谊.怪不得英子的童年是精彩的,原来是英子有一颗纯洁的心灵,所以她的童年才幸福.那才是无忧无虑的快乐.
虽然《城南旧事》看后叫人心酸落泪,可是它的每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都洋溢着温馨的亲情和友爱.虽然每个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作者而去,可是作者透过正面的描写和反面的烘托,把每个人物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性格表露无遗,即使闭上眼睛,他们的影子还盈盈浮现眼前:井边的小伙伴,椿树胡同的疯女人,藏在草堆里的偷儿,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加上聪明伶俐的英子,组成了作者的写作世界,在这世界里,带着人间温暖的风吹遍了每个角落,吹醒了读者和平的心灵,这是一本散发着芬芳的书,更是一本开卷有益的书,它能使人从中领略到很多人生道理.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境是平和宁静的,作者林海音的文字纯净淡泊,平白朴素的叙述,却道尽了人世的情怀.小英子用"我分不出海跟天,我也分不出好人与坏人"的清澈童声,为我们唱起一支支素朴单纯的歌谣——缓缓而去的河流,缓缓而去的岁月,生活就在你眼前,缓慢地诉说着自己.黑白剪影的冬日残阳里,缓缓而行的骆驼群,走过了冬,走过了夏,走过了英子的童年,悲欢离合,世事变迁,花开花落的季节,只有那缓慢悦耳记.的驼铃在心头一点点荡漾.像小英子的思绪一样,文章情节的编排似乎很随意,然而正是这跳跃性很大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感受着孩童的可爱与单纯.整部作品都是以小英子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一切,以孩子的笔触来描写一切,让我们从始至终都能处于一种阳光的和明朗的氛围中,然而那个年代里的那些故事,却无处不透露着哀伤,让人在一种一半明媚一半忧伤的心情里体会着感动,体会着当时的些许无奈.
《城南旧事》无论是书还是电影,内容上给人一种回味的思绪,心头不由的漾起了许多涟漪,有对英子的喜爱,有对旧社会的不解,有对老胡同的畅想.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让人不由的回味着这首童年歌曲.《城南旧事》它把我们拉回了过去,回忆童年.
读《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 ——谈温馨中隐藏的眼泪似乎随着林海音的记忆,依傍着冬日的眼光,看着远处而来的骆驼,静静地走进了《城 南旧事》 ,走进了英子的童年。 《城南旧事》讲述了六个小篇章,记录了英子在六岁至十三岁的童年生活。六岁的英子 住在北京的一条小胡同里, 她与大家眼中的疯女人秀贞做了朋友, 在和秀贞的交往中得知她 的女儿生下就被家人抛弃, ,至今生死不明。英子对她很同情,正也许是缘分,伙伴妞儿正 是秀贞要找的小桂子, 就冒雨带妞儿与秀贞相认, 但母女却在急忙的路途中惨死在火车轮下。 后来英子搬了家, 在附近的慌园中认识了一个年轻人。 他为了供弟弟上学, 不得不去偷东西, 最后被警察抓走,英子很难过。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得知自己儿子掉进河里淹死,女儿被卖 人了,最后奶妈被她丈夫接走。小学毕业那天,英子一个人上台演讲,一个人去邮局汇钱给 叔叔……就那天,爸爸去世了,英子学会了成长,告别了童年。 在这本书里,不仅有孩子间纯洁的友谊,有反映当时社会的穷苦、无奈,更有封建制度 下的黑暗。 而我, 想把那其中的温馨与快乐珍藏, 用另一种视角, 来谈谈温馨中隐藏的眼泪。 用书中三个妇女的形象,来解读我眼中的那个时代。 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也是书中描述的第一个悲剧性妇女。记得 英子这样描述疯女人秀贞:一身绛紫色的棉袄,黑绒的毛窝,一排刘海儿,辫子上扎的是大 红绒绳, 她正把大辫子甩到前面来, 两手玩弄着辫梢, 楞楞地看着对面人家里的那棵老洋槐。 这看来似乎是目光呆滞,机械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是傻了。但是一个大姑娘为什么会这样 呢?听宋妈和换洋火的老婆子说,当初姑娘和一个学生好上了,学生回老家卖田,过一个月 胡来明媒正取她,但是一走确是六年了。后来姑娘生了个孩子,被她家人偷偷地抛弃了,姑 娘打那时就疯了,而孩子都现在还下落不明。 当一个女人有了孩子, 当一个女人满怀着期待着跟自己心爱的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当 一个女人遐想着所有的美好时光时。一瞬间,什么也没有了,她的孩子不见了,她爱的人不 出现了,她的世界突然间黑暗,措手不及。傻傻地等,痴痴地等,因为,终不能接受这个事 实。所以,她疯了。 到底是封建的思想害了秀贞,我不知道秀贞遇见英子是福还是祸,在英子面前,她像是 找到了知己,虽然英子只有六岁,但是只有英子会跟她聊天,听她讲故事。她诉说着自己的 一切,她一次又一次地嘱咐英子让她带小桂子回来。不知道是不是上天的特意安排,让小桂 子就以妞儿的身份生活在英子身边。我原本以为这将会是一个完美的结局。那时候,当英子 那么困难地把妞儿带到秀贞身边时, 当秀贞紧紧地抱着妞儿时, 当妞儿轻轻地喊出一声妈妈 时,我是多么得感动与温馨。可是突然间,作者转笔描写着英子的状况,直到英子妈妈与宋 妈的对话中才知道,秀贞和妞儿惨死在了火车下。 读到这,我在思考,这样的结局对秀贞来说到底是怎样。假使她们母女没有团聚,她们 应该都还活着,只是大人在世人眼里继续扮演着疯子,小孩在继父、母家里为了赚钱被欺负 着。用死亡来结束可悲,用死亡来完成团聚,用死亡来证明感情。也许正是用苍白的结局, 才道出了封建社会下妇女的悲惨吧。 宋妈是从乡下进城来打工赚钱的,英子曾问宋妈,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自己给奶,而跑 到她家来当奶妈?宋妈这样回答, 俺们乡下人命苦呀! 小栓子他爸爸没出息, 动不动就打我, 我一狠心就出来当奶妈自己赚钱。三四年了,宋妈都没有回去过,侄儿的话,吞吞吐吐,让 她感到甚是不放心,待她给丈夫寄信,满怀期待着能见上小栓子一面时,突如其来的打击深 深地伤害了宋妈。她蒙着脸哭,不敢出声儿。小栓子死了,小丫头卖人了。一个母亲一瞬间 失去了两个孩子,仅有的两个孩子。也许还是不甘心的,宋妈拉着英子偷偷地去哈德门一带 找丫头子。从哈德门里走到门外,都问得人家直摇头。打那时起,宋妈彻底失去了信心,失 去了希望。她不再讲小栓子放牛的故事了,她不再弄一双双厚鞋底了,她不再请爸爸写平安 信了,她只是转着手上的银镯子,呆呆地,没有一句话。后来,宋妈跟着黄板儿回乡下了。 宋妈是一个善良、朴实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诚实、勤恳的 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作为一位母亲,孩子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为了生存, 为了养家,宋妈离开了孩子们,但是她每次都会把自己辛苦赚来的钱给家里用,给孩子用, 她希望把自己能给的都给予他们。她天天盼着小栓子和丫头子能健康地成长。我想呀,当宋 妈拉着英子去找丫头子的时候, 她的内心是多么地期待呀。 因为她不敢相信自己此时要面对 的又如此残酷的现实。 一个人无法接受结果, 是因为他怕结果会把自己弄的伤痕累累。 也许, 这正是人的懦弱吧! 读兰姨娘,和英子一样,掺杂着许多的感情色彩。有她的地方,就充盈着欢声笑影。可 是,在抽大烟时,当爸爸捉住兰姨娘的手, 英子是怕了,是焦急了,但却又不知怎么样跟 母亲表述,只能用眼泪来装饰。她觉得这一幕使自己有多么同情母亲。也许兰姨娘的出现确 是带来了笑声,但我们不难看出,也同时在给一个家庭制造着危机。但是最后的结局应该说 是和平的吧,兰姨娘跟着德先叔离开了。这,是一个女人的幸福吗?一个女人,嫁给六十八 岁的老头做姨太太,然后又被赶出来,在一个孩子的安排下,算是与一个知识分子好上,才 险些没有被冠上一个破坏人家家庭的罪名。 其实之所以选择这个视角来谈自己的感受, 着实是在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 相, 而中心人物则是妇女。 从很多资料中可以看到, 林海音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 在《城南旧事》中,我们不仅仅读到的是温馨的童年,纯真的孩提时代,我们也需发掘其中 的泪水,深思时代的面孔。回首秀贞,宋妈,兰姨娘。可以说,封建的思想将她们捆绑在其 中。秀贞母女惨死在火车轮下,宋妈失去两个孩子后跟丈夫下乡,兰姨娘被赶出家跟德先叔 离开。 对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祝福》 ,我们都会问“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也 许很快我们会联想到那些祥林嫂接触的人。 他们几乎都不自觉地参与到了这个杀害中来。 即 使“我”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来说,在回答祥林嫂关于“人死和地狱”的问题上的摸棱两可的 答案,势必在她内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形形色色的人都在充当着杀人的角色,这又 表明了什么?从实质上来说,是封建思想的禁锢,使得人们的精神受到极大的毒害,成为了 一个冷漠,残忍的看客和无意识的凶手。 就谈秀贞吧,我们所能看到的她身边的环境就是人人叫她疯子,大人不让小孩靠近她, 还有就是宋妈和换洋火老婆子这些人的闲话。 秀贞的悲哀成了大家眼中的渣滓和话料。 在文 中,作者只有刻画了一个年幼且纯真的小孩英子,瞒着大人,悄悄地和她聊天。在我看来, 也许秀贞是疯了,因为她不切实际,但是很大程度上,她是被逼疯的。这倒不仅仅体现疯的 原由上,更表现在疯的过程中。6 年的时间里,有的只是人们的鄙弃和异样的眼光,而她内 心所想的一切致使她自己只能活在一个人的世界。 英子的出现应该是和世人产生对比的。 他 们给予秀贞的只有是精神上崩溃的打击。 这到底还是封建的思想禁锢着人们, 结束着一个个 悲剧。 对生活充满着希望的青年妇女形象。 她的生活是困苦的, “脸色青黄” 但精力是充沛的, , 两颊是红的,她的穿着反映了她旺盛的生命力量,也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明净。第二幅画像 是一个精神受到挫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但仍在勉力维持着的习惯打扮。 脸色和眼光表明她已经失去充盈的精神力量。第三幅画像则是一个精神完全枯竭的妇女形 象,不仅物质上一无所有,而且精神上毫无寄托,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了妇女形象。 回归到《城南旧事》里的秀贞,宋妈,兰姨娘。其实,都有着相似的地方。她们都是一 个困苦的妇女,但是她们的内心都憧憬着许多的东西。但是在憧憬中,精神受到挫折,意志 的支柱都深深地压着她们。知道最后,也许没有像祥林嫂一样如此地精神枯竭,但是她们都 离开了曾经生活的地方,她们无法在原来的环境中生存。是的,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妇女 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妇女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只有服从认命,不能有自己的选择;所 谓“妇者,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