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用”朕”自称是何时开始的?
“朕”字并非秦始皇才始用。《史记·秦始皇本纪》只是说,秦始皇让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与廷尉李斯讨论帝号,王绾、冯劫与李斯提出,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皓,天子自称曰“朕”。这都是承袭,并非首创。 从《尚书》中留存记载看,尧、舜、汤都称自己为“朕”。《尚书·尧典》中有:“朕在位七十年,汝能庸命,巽朕位。”巽是八卦之一,为木,为风,这里应该是“让”的意思;“庸”在这里应该是“任”——我已经在位七十年,你们要能胜任,就让出我的位置。《尚书·汤诰》中有:“尔有善,朕弗敢蔽;罪当朕躬,弗敢自赦。”宽怀说,你们的善我不敢遮蔽,罪过在我身上,不敢宽赦。这些早时帝王在这些记载中充满宽厚之心,“朕”是躬身的自称。东汉蔡文姬父亲蔡邕的《独断》中说:“朕,我也,古代尊卑***之,贵贱不嫌,则可同号之义也。”这是大家可用、充满礼让的自称,大家躬身相处,大家相安相邻。 《尔雅·释诂》中说得明白:“朕,我也;朕,身也。”身体是“我”。查甲骨文中此字象形,就是弯腰作揖的谦恭模样。周代毛公鼎上的铭文左边基本沿袭原来形象,右边不再躬身,这是字义的一次演变。《周礼·考工记·函人》中有“视其朕,欲其直也”,函人是负责做铠甲的工匠,“朕”在这里变成工匠依靠它取直的皮革上的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朕”在舟部,应解作船缝。说明从象形规范,刚开始部首是“舟”,以木板制船,缝也为取直,这就有了以我行为表率的意思。从“身”的字义才从“舟”变成部首“肉”。 《庄子·应帝王》中的“体尽无穷而游无朕”,葛洪《抱扑子·塞难》中的“机兆之未朕,我能先觉之”,我以为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从表率取直引申为踪迹。马王堆皋书《老子·德经》里又有“牝恒以静朕牡”,这“朕”显然又是克——柔静可克阳刚,“朕”表示一种能量了。当这个字被强调为表率、能量后,贵贱就分开,平民再不能用以称“我”了。 这样看,王绾、冯劫与李斯建议天子称“朕”,是在传袭周制基础上,强调“朕”的表率。从秦始皇起,于是天子在位,再没有躬身为民的意思了,“朕”就变成一人至高无上,全国上下俯首帖耳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