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半坡遗址·仰韶文化的化石
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半坡遗址·仰韶文化的化石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半坡村北,1957年在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半坡遗址距今六千年左右,是国内比较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存。1953年春发现,发掘出房屋遗址四十五座,圈栏二座,储藏物品的地窖二百个,烧制陶器的窑址六座,墓葬二百五十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上万件。此外,还发掘出许多兽骨、果核和腐烂的谷子(粟)等。现已修建了一个宏伟的遗址保护大厅,将村落遗址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此外还有两个文物陈列室和一个陶窑遗址室。
母系时代留影
半坡遗址面积约50000平方米,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为我们保存了一幅原始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图景。
半坡人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谷子(粟),同时兼有狩猎、采集、捕鱼、家畜饲养,以补农业的不足。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制、骨制两种。石制工具有斧、锛、凿、刀、铲、砍伐器、磨棒、磨盘、箭头、鱼钩和鱼叉。半坡人的生产力还相当低下,生活异常艰苦,婴孩死亡率高,成人寿命也很短。那时,没有阶级也没有剥削,人们***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过着原始***产社会生活。
半坡人发明了制陶,用来保存谷物和充当生活用具。遗址内保存了一座横穴窑,由火膛和窑室两部分构成,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陶窑遗址之一。
半坡人生存于充满危险的自然环境之中,为保护村庄的安全,防止猛兽的袭击,他们围绕居住区挖有深宽约5至6米的大围沟。他们用草泥土和木料修建圆形和方形的简易住房,房屋有半地下室和地面木架建筑两类。房屋的门都向南,房屋中间有一个烧火坑。有些房屋有前堂、后堂的建筑格局,后世的“宫室”形制在此已露端倪。
彩陶祖型与“欹器”
彩陶,即绘有图案花纹的陶器。半坡彩陶以红地黑花为主,图案以几何纹为多,兼有动植物形象。
半坡遗址出土了多种鱼纹彩陶,有的把人和鱼交织地画在一起,考古学家称之为人面鱼纹,是彩陶艺术的精华。人面纹为圆头,头上戴一尖顶饰物,耳、眼、口、鼻等五官用直线、曲线等简单线条表示。嘴巴宽大,口内衔着两条小鱼,饶有风趣。人面和鱼纹交织在一起,说明人鱼之间关系密切。鱼是半坡先民重要的生活来源,据推测,半坡氏族可能以鱼为图腾崇拜物。
几何花纹图案是由动植物性的花纹或编织物纹印演变而来的,通过对比观察,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演变脉络十分清晰。如方格纹是由鱼鳞、鱼网或编织物演化而来,直线、三角纹由鱼纹直接演变而来。《生殖崇拜文化论》一书作者赵国华认为八卦符号即是用抽象鱼纹表示数量演变而来的。不管这一推测确实与否,从鱼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来看,半坡鱼文化是构成华夏文化的渊源之一,当是确凿无疑的。
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彩陶盆
有些半坡陶器上还刻划着简单的符号,***二十二种,一百一十三个,可能是记数记事的文字。这些刻划符号,对于中国文字学的研究极有价值。
在半坡陶罐中,有一种尖底汲水瓶,是利用重心原理而设计的。这种汲水瓶两头小,中间大,在鼓腹的部位稍下两侧各有一系绳用的提耳,当罐空时,重心就在提耳稍偏上,用绳提罐悬空入水时,罐身会自动倾斜,便于打水;水半满时,重心下移,至罐耳以下,罐身又自动扶正。使用极为便利。可当灌满水时,若没人扶持,由于重心上移至罐耳以上,水罐就会倾覆。这种汲水器具有“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色,被后人称为巧器,并略加改造而为“欹器”。
从秦到清代,欹器经常被人们赋予深刻的哲理,用它形象地说明了“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