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的最根本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我国“道教”虽然承袭了“道家”哲学,但它并非是“道家”哲学的发展。
“道”的提法,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道家”的提法主要是指“老庄”哲学思想。这与所谓的“儒家”,是对应的。
“道家”思想是主张修身而至,顺其自然的。就是修行自身的品行,顺应自然的规律。这里是人本和自然思想的体现。用易中天的话来说就是“己所甚欲,勿施于人”。
而“道教”,是后世组织的一种宗教形式,“道教”奉“老子”为教主,思想大体上承袭“道家”思想,认为个人要修身养性;但并有“因果报应”“鬼神论”等宗教“噱头”。
“庄子”思想,是一个复合是思想体,因为《庄子》的作者并非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具体学派的人。因为“道家”,是不主张“拉帮结伙”的,“道家”主张“不相往来”“修身”。庄子的作者,部分可能是后来,自称为庄派的学者。
相比,老子,孔子,庄子更注重“人本”的自由和解放,庄子的“逍遥游”主要是说认识上的“心境”的解放和启发。
比如,《逍遥游》里举“鲲鹏”和“彭祖”的故事,来引导人们突破认识上的局限和平常的固定思维,同时其中也表现了对外物的尊重的思想。
同时,《庄子》也承袭了,老子的关于“道”的思想,也就是“本体”。不过《知北游》里说万物都是由“气”所组成的。这与老子的“道”等于“无”还是有区别的。
另一方面,《庄子》中有很多,是带有批判性质的寓言,比如“涸辙之鱼”,等等有批判“儒家”论调的倾向。
所以,“道教”并非“道家”,虽然它也信奉“道家哲学”,认为一个人应该“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的“境界”,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
但它同时也和其他宗教一样,信奉“鬼神”“因果”提倡“行善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