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埠记忆∣原奉天刑场遗址

沈河区青年大街路西,有一处清代刑场遗址,四至范围是:东至青年大街;西至南一经街;南至十二纬路;北至市场东纬路。清末时期,这里为大西边门外,属商埠地副界。

刑场,古称法场,是死刑处决的场所,古时行刑一般采用凌迟、斩首或绞刑的方式。这个血腥、残忍的场所,为什么设在商埠界内呢?

一、易经八卦方位说

据史料记载,清初刑场设于于大西门外,是根据易经八卦方位确定的。八卦中:乾、坎、艮、震、巽、离、兑、坤,分别对应八个方位。奉天城大西门位居西南,属坤位,八卦歌谣说:“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位于坤位的大西门,为六断死门。

《东三省古迹遗闻》记载:「奉天大西门北瓮圈两门扇下面,***有六孔(孔似辟门时置),他门无之。故老说: 早年刑场设在西郭外,凡决之囚,必出此门 ,遂有鬼门六眼之说」。

因此,百姓称大西门瓮城北门上的六个「眼」为「鬼眼」,过去有句老话:「你个出大西门的!」就是咒这个人要被杀头。

二、奉天刑场曾多次迁移

清初(1634年),皇太极在城内设刑部监狱,俗称:刑部大狱(后来在刑部大狱旁又建了奉天府监狱),在大西门外,设处决死囚的刑场。但最初的刑场,并不是现在这个地方。

据《东北名胜古迹轶闻》记载:「 早年刑人,在城西揽军屯附近,后因有劫法场事,移至城南(在小南关街东柴草市)。清同光间,马贼赌匪充斥,将军都兴阿、总督崇实、崇厚,政尚严,杀戮日多,血尸狼藉。因户口增加,乃移至风雨台(小南关街西),后又感觉不便,复移至西郭外(既大西边门外路南),左宝贵制军筑万人坑掩之焉」。

清代年例秋审,处决死囚前,身后插罪犯姓名的死招,装在木笼囚车内,由刑部大牢拉出,出大西门,沿大西关马路,游街过市,过大西边门后,便向西南飞奔,经喇嘛庄子、子母坎(今南两洞桥附近),至揽军屯法场,行刑后,暴尸一天,尸体由家人领回。

由于城内距揽军屯刑场路途较远,又有劫法场的事件发生,盛京刑部便将刑场改迁至城南柴草市。

迁移的具体时间尚不可考,查城南柴草市,位于小南街东碧霞宫前,这里与刑部大狱距离较近,押送及刑人较为方便。

清同治末年,东北各地社会动荡,民怨沸腾。「金匪」、「马贼」蜂起,尤其辽南马傻子起义,声势浩大,威逼省城。同治十年(1871年),又爆发宋三好、高希珍等农民军起义,在辽东影响更大。

光绪元年(1875年),清廷命刑部尚书崇实署盛京将军,率制军左宝贵,来奉天治理匪患。崇实在整饬吏治,严惩赃贪的同时,残酷弹压农民起义军。「 统***接仗七十余次,阵斩首要各犯并各路擒获马贼批令就地正法者,不下七八百名。陆续擒获著名盗首提省审明正法者三百余名」 (《崇实奏稿》卷五)。不及一年,就将这两只最活跃的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

崇实还严惩贪官和赌徒,不仅将大牢中的赌徒全砍了头,对皇族宗室也不放过。按大清律,皇族宗室无死刑。但崇实杀戒大开,「毅然行之,一时肃然」。 因「杀戮日多」,柴草市刑场「血尸狼藉」,复移至街西风雨台附近低洼广场内,继续杀戮。

在风雨坛附近,有一处空旷广场。据《东北名胜古迹轶闻》记载:「 奉天小南关西,有广场焉,东接板桥子会合号胡同西口,南接文牛录官厅从葬北面,西迄武庙菜圃左偏,北迄七圣公天主堂上坎。广约数十亩,地势洼下,乡人概称为风雨台,其实此地之西南隅,旧有祈风雨之坛,(雍正十一年知县蔡玉升监建),四周绕以砖垣,中有坛坫。坛转音为台,因以名为全境也」。

奉天刑场移至风雨坛附近广场以后,「 凡举历年戮盗决囚枭匪,胥于此地」 。该地区原铺有数条青石,即古之断魂桥遗迹。

三、奉天刑场迁往大西边门外

因风雨台刑场杀人日多,死囚暴尸野外,于该地住户多有不便, 「近二更许,该处即绝人迹」 。为保一方安宁,随同崇实剿匪后客居奉天的总兵左宝贵,便于西郭外筑「万人坑」掩埋死囚尸体,不久,奉天刑场亦迁往西郊。

清朝末期(1906年),奉天开办商埠,此地划入商埠地副界,该刑场依旧留存

自从死刑改由监狱内刑场执行以后,大西边门外刑场逐渐废弃 ,年久无人开发。伪满时期,一家土木公司与法院商定包租,搭建房屋,开办以批发为主的鸡菜市场,随着商业发展,居民日益增多,周围又盖起民房和私人工厂。解放后,这里依然保留原有商业业态,建起了「大西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