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白塔正在倒塌武安地区白塔的现状
内蒙古赤峰市武安的白塔,建于辽代中期。它有几千年的历史,也是当地著名的风景名胜。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对辽代文化和历史的研究有很大帮助。然而,现在的武安白塔危在旦夕,损毁严重,急需专业维修保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武安白塔的最新状况。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约1000年历史的辽代白塔,至少开裂了18条黑缝,诞生了100多个黑洞。宝塔倾斜,不时有砖块掉落。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各方都意识到千年白塔岌岌可危,但7年来维修工作一直在“纸面”上来回打转,修缮一拖再拖,导致千年辽塔老化、倒塌。
从远处看,武安府受损的白塔已经倾斜。新华社记者王晶摄
当地民众和业内专家呼吁,急需提高效率,立即加固修复白塔,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
“斜塔”千疮百孔
从赤峰市敖汉旗出发,向西行驶30多公里,记者来到丰收乡白塔子村。武安白塔(以下简称“白塔”)坐落在村子西侧的一座高山上。
然而,在这座千年白塔脚下,记者看到的却是令人揪心的一幕。整个古塔已经严重受损,塔身歪斜,千疮百孔,甚至面临倒塌的危险。
67岁的村民李承毅住在白塔脚下。去年农历二月初二,村里举行“塔祭”仪式时,他突然发现自己老了,陪伴了他60多年的白塔也老了:越来越多的塔砖脱落,满地都是碎砖;墙壁被拉长,裂开一个长长的口子;塔的底部变窄了,整个塔变得弯曲了。
"恐怕这座塔不见了。"他忧心忡忡地说:“随时都有可能倒塌。1年?十年?一场大雨可能就塌了!”
白塔保护工作站工作人员邢玉华列举了一系列担忧:墙砖松动,挖起来砖缝里的黄泥会脱落;裂缝越来越大。塔北有一条裂缝甚至开裂10多厘米,南有4厘米的裂缝。这座塔向西北倾斜了:这座塔的底部缩进了一米多,而且头重脚轻.
他焦急地说:“要是塌了,就瞎了。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藏,是千年丰碑!”
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研究评估,白塔为八角形空心塔,檐密。它是现存辽代塔中现存最早也是唯一一座空心砖塔,也是现存唯一一座带穹顶形龛的辽代塔,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013年,武安地区的塔及其遗址被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白塔的现状很堪忧。记者绕着白塔走了几圈。粗略数了一下,发现全塔有大大小小上百个洞,18处明显裂缝。塔顶有近30个洞,最长的裂缝贯穿了5层楼高的塔檐。
近看,武安府白塔城墙坑坑洼洼,破败不堪。新华社记者安梦露摄
此外,塔檐和塔身上长了杂草,鸽子在塔内筑巢。
“我小时候,白塔不是这样的。以前,墙是光滑的,墙不会裂开,也没有那么多裂缝。”眼前的白塔让20年后回家探亲的李桂芬大吃一惊。
匆匆看了几眼后,她带着孩子离开了这里。
许多村民也意识到了危险。35岁的村民李金虎这几年一直看紧孩子,禁止靠近白塔。"我担心砖头会从塔上掉下来砸伤孩子们。"李锦湖热
在大多数村民看来,年久失修是白塔倒塌的主要原因。
邢玉华指着南墙的裂缝说:“这几年村里下了几次大雨。再加上风吹日晒,裂缝明显变宽了。如果墙裂成那样,万一下大雨或地震,它可能会倒。”
李承毅也很不解。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部都要塌了,就是不见有关部门。“塔就像房子一样,没人管也没人修。不就是倒下了吗?更何况白塔已经有一千年了!”
据敖汉旗博物馆馆长田延国介绍,历史上没有数据显示武安的白塔有过修缮。
记者查阅文件发现,早在2016年,国家文物局就在《关于武安州遗址—武安州塔保护加固工程立项的批复》中间,同意修缮白塔。之后就没有看到内蒙古开始维修,直到2010年白塔的情况引起媒体报道的关注,敖汉旗回应“不知道2016年立项”。
当初敖汉旗终于开始起草维修方案,但逐级上报自治区《武安州遗址—武安州塔保护维修方案》次,都是第三方陆续审核修改。到目前为止,修复还没有开始。
敖汉旗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干部透露,其实当地提交修复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上面重视不够”没有实质性进展。现在回想起来,白塔已经在纸上“修”了很多年了。
此外,白塔也遭到了破坏。61岁的村民李说,过去的生活很艰难。一些村民用白塔上的砖块建造兔屋和猪圈。"当他们用铁棒使劲撬时,倒塌的砖块被拉回家使用."
在很多村民的记忆中,以前爬进爬出白塔非常容易。
即使是现在,村民或外地人也经常在白塔南的山洞里烧香拜佛。纸钱灰烬留在地上,很多墙壁被熏黑。在塔的入口处,烟花壳、酒瓶、易拉罐等废弃物散落一地。白塔周围的砖块上,刻着无数的名字。
白塔南面的山洞里,人们烧香拜佛,到处都是废弃物。新华社记者安梦露摄
保护刻不容缓。
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白塔维修方案设计者等三家单位作出的现状评估显示,塔身损坏严重;底座上的砖块全部脱落,底座根部有很多被盗的孔洞;这座塔严重受损;一楼的大屋檐全部脱落;塔顶和塔闸早就不见了,原型系统也不清楚。
内蒙古文物局称,塔基中空,情况危急。敖汉旗政府表示,目前白塔倾斜3度。
当地民众和文物专家呼吁,白塔修缮刻不容缓,提高效率,加快白塔修缮刻不容缓。
白塔的维修方案迟迟不能出台,除了方案本身需要完善,也与第三方评估专家组成员的交流和层出不穷的意见有关。
第一版方案提交后,由于专家组成员意见不一,最终未被采纳。然而,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并提交的第二版计划再次被专家组否决。
记者了解到,当时参与评估第二版方案的专家组成员都是新面孔,对前任提出的修改意见并不认同。
当地干部担心正在提交第三次维修方案,再次更换评估专家。“除了一次次穿越岔道,我们还需要一个完善的维护计划。”
对此,内蒙古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陈亚光回应称,文物局将联系专家进行指导,帮助其通过方案评审。“资金和技术不是问题。维修方案一旦通过,马上维修。
白塔受损、修复缓慢、管理松散,暴露了当地文物保护的整体困境。
契丹辽文化的一位研究者说,对待文物古建筑,保护是第一位的,抢救是第一位的,能“救急”的不要“门诊”。
他认为,内蒙古,尤其是赤峰、红山文化等史前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繁星点点,文物众多,价值不可估量。迫切需要在保护理念、保护强度、保护方式等方面“更用心”、“更给力”,统筹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应该把祖先留下的文物和古建筑传承下去。
转载自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