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律的医学生物
根据英国“生物节律控制”网站的介绍,生物节律是一种描述人类的体力、情感及智力的假想周期的理论。该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德国内科医生威尔赫母·弗里斯、澳大利亚机械工程学教授阿尔弗雷德·特尔茨谢尔等人提出。通过对大量人群的统计,他们发现人自出生之日起,体力、情绪、智力状态就随时间推移呈周期性波动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正弦函数(一种波峰、波谷交替出现的波浪形周期性函数)来描述。
假设人出生时的初始状态值为0,随后按照固有周期在-1与1之间波动。数值为正时表示体力、情绪、智力饱满,等于或接近1时最强;数值为负时表示体力、情绪、智力疲软,等于或接近-1时最弱。
1960年的美国冷泉港国际生物节律座谈会后,生物节律理论逐渐发展成熟。按照目前学术界公认的观点,有3种经典的生物节律周期被认为可以控制人类行为,即体力周期、情感周期、智力周期。但经典三节律理论仅适用于人类。
将这3种变化规律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可以绘制出一幅3条波浪形的正弦曲线图。按照经典理论,在生物节律运转周期中,临界期(3曲线与横轴交点的前一天与后一天叫临界期,同时在负半周期重叠的时间也称临界期)占总时间的20%,高潮期(横轴上方的半周期)和低潮期(横轴下方的半周期)各占总时间的40%。现在有很多网站提供计算个人节律的服务。 人体有固定节律——这听起来颇像阴阳、八卦等说法。而实际上,中医也有类似生物节律的说法。明代《医学金鉴》一书记载小儿生长发育的情况是:“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为一蒸,变蒸时小儿出现微热,不思饮食等症状,后便自然消退。”这是目前国内关于生物节律最早的记载。但因自身的玄妙色彩加上缺乏实验依据,生物节律也面临与中医类似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