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史:《河图·洛书》的来龙去脉

关于《河图》《洛书》考据和内容,一***发表四篇,总约15千字。本篇是个精简版,省去了大量的引证和分析,直接罗列依据和观点。

《尚书·顾命篇》中说:“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壁、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这里的“河图”说的是玉器一类的宝物。

《论语·子罕》中孔子叹道:“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失夫!”这里的“河图”说的是祥瑞。

《吕氏春秋·应同篇》:“凡帝王之将兴业,天必先见祥乎于下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这里的“丹书”也是祥瑞的一种。

《墨子·非攻篇》:“河出绿图,地出乘黄”。大体上还是祥瑞。

《淮南子》:“古者至德之世,……洛出丹书,河出绿图”。还是祥瑞,这是第一次将“丹书”与“绿图”放在一起讨论。

《易·系辞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这才有了名字,还没有主人。

《礼纬·含文嘉》中说:“伏羲德洽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河图洛书全都给了伏羲。

《汉书·五行志》中载:“刘歆以为宓戏氏(伏羲)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河图给了伏羲,洛书给了大禹。

《史记·孔子世家》引用《论语》原文被篡改:“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伪孔安国《尚书传》“天与禹洛出书,神鬼负文而出,列于背,又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所以次叙。”有了神龟负文的传说故事。

伪《龙图序》:“且夫龙马始负图出于羲皇时代,在太古之先也。”有了龙马负图的故事。

宋代末年的雷思齐在《易图通变》说:《龙图》中***有二十余图,第一为“龙马图”,其余全是《易传》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杂以纳甲,贯穿易理而造出的。但是没有列出具体图案。

元代的张理在《易象图说》列出:(一)龙图天地未合之数(二)天地已合之位(三)龙图天地生成之数(后来的河图)(四)洛书天地交午之数(五)洛书纵横十五之象(后来的洛书)

宋明期间对那个是河图,那个是洛书,观点是不一致的:关子明、邵康、蔡元定、朱熹认为十是《河图》,九是《洛书》,刘牧、宋朱震认为九是《河图》,十是《洛书》并且托言出自陈抟。最后理学被定位官学之后,朱熹学问权威化,定位一尊。

清代万年淳发明了,外圆内方,外方内圆的河图、洛书新画法,但是没人搭理他,今天用的还是朱熹定本。

最初只是好奇,到底是八卦五行衍生出来河图洛书?还是河图洛书发展出来八卦五行?通过对材料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河图洛书是华夏文化的源头”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考据派的观点都是材料堆积出来的,不一定全部正确,但最起码是有理有据的。倘若又发现了新材料,要么推翻之前的观点,要么再证明一次观点。总之,对一件事的看法,一定是建立在看过之后才提出意见的。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这并不是考据派的作风。

至于说到考据派的目的,已经单独发文章介绍过了。中国历史不是建立在虚构的故事当中,中华文明不是建立在托古造伪的基础上的。能被推翻的,必然是禁不起考证的虚构、伪造,真正存在文化文明只会越考证越真实。宋人托古托古自重,杜撰故事,却被今人信以为真,盲目维护。着并不是科学的态度,也不是学术精神,自古以来对《河图》《洛书》批评的人也不是少数,东汉批评的是“河图谶言”封建迷信,宋后批评的是托古造假混淆是非的行为。后者已经编辑发表了,前者不写了,就这样!

古史辨:“河图、洛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一)

古史辨:“河图、洛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二)

古史辨:“河图、洛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三)

北宋之前的《河图》《洛书》内容是什么?

北宋之后的《河图》《洛书》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