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的摘抄记录会有何影响
以手边十余本读书笔记算,每本两三百页,每页两三百字,鄙人摘抄字数有望百万,此间蛋疼溢于言表。堪称是个胡乱摘抄界的头牌psycho,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典范idiot,焉有不答之理。摘抄的习惯是从大学毕业两年后开始的,之前也算小有所读,无奈都是囫囵吞枣,一本书读完了,就明白个大致情节或者说中心思想,种种细节或是有趣之处,转头就忘。长此以往,总觉得可惜,于是渐渐习惯于读书时拿个笔记本在一边放着,看到感兴趣又易忘的内容就抄录下来。至于摘抄些什么,我斗胆说一句几乎无所不包。真是什么鸟玩意都有。诗词歌赋、音律格调、历史趣闻、政治见解、理化公式、数论图表、哲学名词、骚人八卦、佶屈聱牙的典章文、常见常新的生僻字、分门别类的知识点……文字难述的,简笔画涂抹出示意图。具体来说,有算命的诀窍、看风水的法门、性爱的姿势、夸克的分类、常见病的中西医疗法、雪莱诗作的英文原版、列级到星庄的红酒产区、古代服饰的特征样式、摇滚乐的流派分支、中世纪欧洲大学的课程名录、二战期间各国主战飞机的参数……我知道,不用你说,我都觉得自己有病。
摘抄有助于读书。比如《庄子·齐物论》一句:“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我抄下来,后面四个字分别写下注释,“轻浮”、“放纵”、“张狂”、“作态”,之后在古文里再遇到,就记得很清楚。有时候,抄一次可能没什么印象,比如很久以前学英美文学批评时,写下T·S·艾略特一种观点:客观对应物(objectivecorrelative),忘了,直到最近看陆建德的书,又碰上才想起来。人这一生接触到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但是琐碎的生活总会干涉细微的记忆,特别是那些看似无用的、或是日常少用的知识,就像一位萍水之交,可能相遇后再无来日,但笔记可能会给你一个重逢的机会。当没有充足的时间拿起一本书时,我通常会翻起笔记,读几首诗,看一段维特根斯坦或是拉康的惊人之语,就是这些卵用没有的东西,维持了我的另一种存在,不仅限于消化管道和社交动物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