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手表,古人是按什么过完一天的呢
首先是农民,基本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为农业大国,讲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除了耕作上缴赋税,还要服每年的兵役,徭役。基本全年无休。而且战乱时,兵役往往有去无回;和平时,政府大兴土木,徭役更是苦不堪言。
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晁错著名的《论贵粟疏》中这一段叙述可见一斑。所以农民别说娱乐了。整天忙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娱乐,估计回家吃完饭倒头就睡,睡完起来继续干活。
然后就是富家子弟和一些中层人士了,富家子弟肯定就是玩咯,他们有什么玩的?品茶,赏花,书画,诗文,熏香,饮酒,狎妓。对于不算富裕但又过得去日子的,估计就像我们现在的夏天一样,晚上收工了就约上几个狐朋狗友在酒肆喝酒聊天,吹牛打屁,聊聊天下大势,街头八卦了。
最后就是官员以及我们的皇帝陛下,皇帝作为统治者,作息虽也受祖制管制,但也因人而异。明朝有皇帝数十年不上朝,深居宫中,也有勤政的皇帝夙兴夜寐。所有皇帝每天的言行起居均有记录,有兴趣可以了解。而对于皇子来说,一般教育比较严格。
典型的当属康熙时期,早四点到下午晚饭时间都排满了,基本全年无休。而手下当官的,自然也有所不同,不需要上朝的小官勤快点的,可能整天都在忙,懒一点的除非有事,不然肯定睡到日晒三竿(贪官有也勤快和懒的吧?)。
需要上朝的就看皇帝上朝不上朝了,皇帝不上朝,手下的官员也分为两类啦,勤政的估计天天到处跑,处理政事,还要给皇帝送去奏折,而另一种估计就是今天这个手下的官员家去做客,明天那个官员家去赏花了,估计和富家子弟差不多的日子。
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如,《西游记》第一回:“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中天,而未则西磋;申时哺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其中的“鸡鸣”、“日出”、“食后”、“挨排”、“西磋”、“哺”、“日落”、“黄昏”、“人定”等,就是各个时辰的具体说法。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古今时间对照表: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19:00–21:00
二更天:亥时21:00–23:00
三更天:子时23:00–01:00
四更天:丑时01:00–03:00
五更天:寅时03:00–05:00
由此可见,所谓“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又如《西游记》第一回:“悟空道:'师父昨日坛前对众相允,教弟子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我道理,故此大胆径拜老爷榻下。’”便是让孙悟空在半夜11时至1时前去拜会菩提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