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后长孙皇后:和丈夫唐太宗李世民共同辉耀历史的女人

齐帆齐微课:

历史长河皇朝倾覆,宫廷女人泪眼婆娑,华衫凄艳,万千宠爱背后每每暗涌着刀光剑影、骨肉倾轧、众叛亲离。

然而,在李唐王朝,长孙皇后这个女人,却实实在在获得了皇帝李世民如普通丈夫般的一世深情和难能可贵的尊重,后人也称长孙皇后为贤后。

如果把皇后看成职业岗位,无疑,长孙皇后人前人后,面子里子都有,获得了巨大成功,得到皇帝老板、一众同事和民众的高度赞誉。

长孙皇后生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卒于贞观十年(636年),在她36年的短短人生中,13岁时嫁给年方17岁的李世民,一路风雨相伴23年,在后位约10年。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夫妻情深的轶事很多。

比方说,夫妻俩在宫外散步,行至湿润处,李世民兴致勃勃地用棍子插下去,即掘出甘泉,被视为祥瑞。

长孙皇后产后身体虚不进补,不能吃鸡,鸭肉寒凉,唐太宗令厨师研制菜品,在鸭肚内填满药材,慢火烤制,滋补又美味,定期送食给长孙皇后,皇后身体渐好。

长孙皇后作《春游曲》,唐太宗为讨妻子喜欢,对此诗“见而诵之,啧啧称美”,虽然后人评价该诗词稍艳,不符合皇后身份。但在唐太宗眼里,长孙皇后就没有不好的地方。

长孙皇后故去后,唐太宗亲自抚养他们***同的孩子——幼子李治和女儿晋阳公主,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亲自抚养孩子的皇帝。

爱屋及乌,唐太宗对他和长孙皇后生***同生养的皇子女,都格外偏爱。

比如他们的大儿子李承乾与二儿子魏王李泰双双夺嫡失败,按律当斩,也只是贬为庶民流放,后来李泰还重回官员队伍,做了郡王。长孙皇后同父异母的兄弟参与谋反,经长孙皇后求情,不仅饶过他死罪,后来还做了兵部尚书,被封为国公。

古人的谥号是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褒扬称号,多为单谥,尤其女性谥号,多由皇帝子孙追封。

但长孙皇后刚过世,丈夫唐太宗直接以“文德”两个谥号褒扬她。尤其是“文”这个谥号,唐人认为“文”,“为美无以尚也”,没有哪个谥号能比文还要美好。皇帝这么霸气褒扬妻子的做法,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长孙皇后身后事,唐太宗虽遵她临终遗言“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简约安葬她于昭陵玄宫。

但唐太宗同时下令,让人在昭陵五重石门外修建栈道,宫人起居供养一如皇后生前;又在宫中修建层楼,终日眺望昭陵,思念皇后,悲伤难忍。他还拉上大臣们陪他一起思念皇后,被魏征嘲讽以为是皇帝祭奠父亲,他才拆除层楼作罢。

在一众同事眼里,长孙皇后性格宽仁。她的仁德之名,为李世民和当时的朝廷,提升了声望和影响力。

魏征劝谏,惹怒太宗,太宗气冲冲地回到后宫扬言,“我以后找机会一定要杀了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闻,没有直接劝说正在气头上的皇帝,而是穿上朝服,恭喜皇上得到直臣辅佐,唐太宗冷静下来。

《大学衍义》评价:文徳长孙后之贤,其行事皆可为后世法。方太宗之怒魏征也,非后从容开捄,则征不得免矣!其为君徳之累可胜计耶?一言而全直臣於将死之际,立太宗於无过之地,虽古之贤后何以逾此?

魏征屡次直言顶撞,惹恼李世民,长孙皇后的做法,救的不止有魏征,而是天下千千万万愿意归附朝廷的不同势力。

比方说唐朝推行科举取仕,打破了魏晋以来世族对入仕途径的垄断,一些没有显赫背景,有真才实学的寒族子弟进入当时的公务员队伍。

魏征在服务李世民之前,为李建成幕僚,曾替自家主人谋杀李世民未遂。李建成身死后,李世民爱魏征之才,认为他不过“各为其主”,继续用他。

像魏征这样有黑历史的正直官员,触怒皇帝后,因长孙皇后的照拂,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

何况更多科举取仕的新晋官员阶层,这让他们更加坚定维护皇族利益,才有贞观年间“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出现人才兴盛,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贞观之治”。

另有一则轶事,看出长孙皇后的仁德惠及普通宫人。

有一次唐太宗一匹心爱的骏马无故死了,唐太宗要杀了养马的宫人。长孙皇后巧妙地向太宗讲了个历史典故,太宗改变主意,赦免了养马的宫人。

《贞观政要》评价,若长孙皇后之贤,自三代而下,之绝无仅有者也……宜太宗有“失内良佐”之叹也。

在1300多前年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作为女人的长孙皇后,她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多赞誉?

一是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终生学习,具备远见卓识。

长孙皇后生于北魏皇族长孙家,算是名门世家。父亲长孙冕是北魏右骁卫将军,有突出的军事、外交才能。长孙家族从北魏至隋能人辈出,可谓“门传钟鼎,家世山河”。

长孙皇后是家中幼女,自小耳濡目染,为实打实的名将之后。父亲在她幼年时,订下她与李世民的婚姻。

8岁丧父,她和哥哥长孙无忌幸得名士舅父高士廉收留优待,过上了还算安稳的学习生活。

即使后来她贵为皇后,在梳妆打扮时,仍手不释卷,熟读经史。这让她比同时代一般女性眼界更开阔,常常有独到见解,能与丈夫谈古论今,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唐太宗在位励精图治,后宫嫔妃的美丽皮囊又怎么抵得上长孙皇后有趣的思想和灵魂呢?

二是善于抓住时势机会,与丈夫互相成就。

唐朝初建时,李世民作为常年征战在外的主帅,不如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成在父亲身边呆的时间多。

人都是见面三分亲。长孙皇后深谙其道,当时为秦王妃的她,代替在外的丈夫,侍奉皇帝公公李渊至孝,深得公公认可,为李世民在皇帝父亲面前挣了不少印象分。

李世民军事才能突出,征伐四方,威望日隆,引起太子李建成的嫉妒。在复杂的政局中,李世民率领的秦王部属和后宫亲属产生了矛盾。

李建成势力在朝堂占明显优势。李建成、李元吉势力联合后宫嫔妃,挑唆皇帝李渊对李世民产生很大嫌隙和猜忌,李世民数次被兄弟迫害,性命堪忧。

多事之秋,秦王妃没有逃避,偏居一隅,她直面问题,装作若无其事,常在后宫出入,更加孝顺李渊,与后宫嫔妃交往,争取助力,为李世民玄武门绝地反击争取了时间。

在玄武门兵变中,秦王妃和哥哥长孙无忌、房玄龄等,无条件支持李世民。她站在丈夫身旁,以自身的勇敢、无畏,从容勉励将士,争取胜利。

可以说,在丈夫命运攸关的重大时刻,长孙皇后不单生死相随,更重要的是,她善于发挥女性独特的影响力,为丈夫争取助力,扭转不利局面。

而长孙皇后的贤名,在于她在思想上能一直与丈夫同步,同频沟通,互相懂得,这也是唐太宗极其爱重她,经常在大臣面前夸妻子的原因。

这对互相支持的帝王夫妻成就和照亮了彼此,在历史的星河中熠熠生辉。

三是对自己定位准确,活得洒脱、清醒。

长孙皇后之睿智,还体现在她对自己和家族的清晰定位上。

唐太宗李世民想与长孙皇后议论朝廷大事和赏罚,长孙皇回答他:“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妇人,安敢豫闻政事?”意即妇人干政不对。皇帝丈夫再三问她,她就是不理会,李世民也没办法。

但长孙皇后愿意与丈夫谈论历史典故,让太宗获得不少启发。

后人评价她,“既不预政,又能匡君于此,得坤道含贞之义。”

长孙皇后对皇后这一职务定位把握得很准确,这样做利人利己。

外戚权势过大影响朝廷稳定,熟读史书的长孙皇后深刻知道背后的含义。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相交于微末之时,感情深厚。长孙无忌才干出众,为李世民当上皇帝立下过汗马功劳,李世民非常重视这个大舅子,他不顾皇后反对,执意封长孙无忌为高官。

长孙皇后见劝说丈夫无效,她釜底抽薪,直接说服哥哥放弃官位,最后唐太宗终于同意长孙无忌以闲职高薪退出权力中心。

长孙皇后甚至在临终前,仍劝诫丈夫,“妾之本宗,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

弥留之际,她请皇帝丈夫不要给自己的娘家人做高官,只需要以外戚的身份看待就很好了。

长孙皇后一直强调娘家人不要盈满,对娘家家族的定位和发展,预先看到危机。只可惜丈夫和幼子唐高宗李治都没有听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