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还有哪些未被开发的古村落有哪些?
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宏村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古宏村人独出机抒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统看全村,就象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民间故宫"承志堂"富丽堂皇,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西递
西递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已有950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串村而过,村中街巷沿溪而设,均用青石铺地,整个村落空间自然流畅,动静相宜。街巷两旁的古建筑淡雅朴素,错落有致。西递村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等,都堪称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西递村头的三间青石牌坊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四柱五楼,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家根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出“儒商”本色;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门额下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警醒,耐人咀嚼。
宏村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8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经常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因此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古朴典雅,意趣横生。“承志堂”富丽堂皇,精雕细刻,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南湖书院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敬修堂、东贤堂、三立堂、叙仁堂,或气度恢弘,或朴实端庄,再加上村中的参天古木、民居墙头的青藤老树,庭中的百年牡丹,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了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
江苏 太湖东山古村落
在烟波浩渺的太湖周围,散落着大大小小几十处古村落,它们是明清两代吴地富庶与昌盛的见证。然而随着岁月流转,古村落昔日的繁华已经褪尽。于是,我们的摄制组决定对这些湮没在历史风尘中的文化遗存做一次探寻。
浙江
楠溪江-古村落
楠溪江古村落至今还保存着古代文化印迹,这些印迹贯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脉络,村寨的规划布局、建筑风貌、楹联碑记,甚至村名、街名,无不文情脉脉,特别是楠溪江古村在宋代就有规划,且有明确的规划思想,在我国建筑史、规划史的研究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以“天人合一”、“气论”、“八卦”以及阴阳五行风水思想构建的楠溪江古村落,留存着大批完整的宗谱、族谱。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可以使我们大体了解我国古代“耕读社会”与“宗族文化”的梗概。
纵观楠溪江古村落,大体有几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建村历史悠久。据保存下来的各村宗谱记载,茗岙村与下园村初建于晚唐,建于五代的有枫林、花坦、苍坡、周宅等村,建于北宋的有芙蓉、廊下、鹤阳、渠口等村,而岩头、蓬溪、豫章、塘湾、溪口等村则建于南宋。
二是规划严谨和谐。几乎各村都有寨墙寨门,整个村子的水系、街巷,井然有序,民舍、庭院、礼制中心、文化中心、休闲中心和公***园林等,错落有致。
三是建筑类型丰富。民居、宗祠、亭台、池榭、书院、寨墙、寨门等,一应俱全。
四是建筑风格朴素。楠溪江古村既没有多少深宅大院,也没有雕梁画栋,用卵石原木构筑的房屋显得朴素真实,自然明朗,野趣天然,和谐亲切。
五是环境意识较强。不论是村落选址、规划、布局还是单体建筑的设计、构筑,都表现出楠溪江先民极强的环境意识和审美能力,突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通天地人的环境氛围。
六是宗族文化突出。各村都以一个宗族聚居而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一般是一村一姓或一姓多村。如苍坡、方巷为李姓聚居之地,芙蓉、坦下为陈姓聚居之地,花坦、廊下为朱姓,蓬溪、鹤阳为谢姓,茗岙、豫章为胡姓等等。同时每个宗族各有其自身严格的宗法;还有宗祀建筑如祠堂,各姓还按天干地支每隔十五或六十年,修禊宗谱等。
仙霞驿道古村落
仙霞古道保存相对完好的块石铺砌古驿道具有一定规模,古道沿线码
头、关隘、路亭、桥梁、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存品类丰富,且沿线保留有原生态的传统工艺、杂陈的方言等众多无形文化遗产,适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泰顺廊桥古村落
历史上,许多名人贤士为避祸乱,陆续迁移到泰顺这个群峦起伏、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创造了具有山区田园特色的地方文明,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泰顺廊桥,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们出外行走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按照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边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而桥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护木材建造的桥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袭,而且起到风雨亭的作用。有的廊桥还有供人暂居的房间。
溪东桥始建距今434年,北涧桥也有329年,两桥距离仅仅一华里。虽然相差百年,相传都是景宁县上标张氏师徒所建。因为这两桥的外形体态与内部结构都非常相似,她形同姐妹相处在一起,故美名曰“姐妹桥”。她俩都是用两层拱架, (上层拱架用“节方形拱骨,下层用园形九节拱骨)以贯穿、搭置、别、撑、顶、压的力学原理构架成稳固的桥体,两端拱趾各自支架在两侧桥台上桥台用花岗砌叠在两边山崖之上,桥的两头拱架还撑扦着三角形木架以加强横向力的作用.为了防止风雨侵蚀,桥身两侧都用红色油漆的木板遮盖。这种极其精细巧妙的构造.桥梁专家考察后认为在诸多木梁中就找不出一根虚设的木料,每根都有她的作用。古人用这种三角力学的原理建造廊桥,所以她的主体部分不用钉子,也不用榫铆,看来很简单,可她们经受过三, 四百年的台风、山洪的考验至今还安然无恙,这就是最大的科学所在。
除此之外,泗溪姐妹桥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特色,那就是,枯水时两桥水平均线仅相差米许,山洪暴发时东、南、北三溪都在“上江洋” 中间地带汇合,这时水面平,抵消了流水的冲力,因而大大减弱了中垮桥梁的危险性,她俩有这种相互制约、相互关切的作用,才使其“健康长寿”,这应该归功于古人的聪明才智。因此姐妹桥天论在桥址选择,或者内外体形结构上的科学性、艺术性、历史性,都堪称世界上独一无的泗溪姐妹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