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的来历,在神话中是怎么描写的

火焰山的来历,在神话中是怎么描写的?

火焰山是怎么来的?《西游记》中说,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被太上老君丢进八卦炼丹炉,用三昧真火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当煽火童子打开炼丹炉时,已炼成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一脚蹬倒炼丹炉,金丹散落一地,有几块火炭从天而降,恰好落在吐鲁番,就形成了火焰山……

在火焰山地面景观区的南面,就有关于这段传说的雕塑,据说,炼丹炉底座的灰烬,至今还能烤熟鸡蛋。其实,整个火焰山景区造型就是一座直径20 多米的炼丹炉,围绕丹炉一周,还有8 个栩栩如生的扇火童子,在地下景区,可以体会当年孙大圣被关在炼丹炉内遭三昧真火煅炼的感觉,置身地表,则让人感觉火焰山的热气就是炼丹炉散发出来的。

火焰山虽然热得不可想象,但并不是热得很难受,用南方人的话说,“热得干燥,热得过瘾,热得爽”。因为南方的热季闷热,湿度大,有一种粘糊糊的感觉挥之不去,人会感觉很难受。而火焰山的热,叫人不流汗,为什么?因为蒸发得太快了。

传说归传说,其实,火焰山的炎热干燥,皆归因于此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现实中的火焰山为天山支脉之一,形成于五六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千万年间,地壳横向运动时留下的无数条褶皱带,大自然的风蚀雨剥,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势和纵横的沟壑。山区气温夏季可达47℃,太阳直射处,可达80℃,沙面可烤熟鸡蛋。

此处地处欧亚大陆腹心,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周围为大面积的干旱区,夹处在东天山博格达山脉与库鲁克塔格山脉之间,形成著名的吐鲁番———哈密陷落盆地。又因气候极度干旱,流水搬运物质能力很弱,盆地中水力堆积作用甚微,而火焰山又盘亘在盆地中北部,阻拦效应使天山流水侵蚀的风化物质难以进入盆地中心。吐鲁番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团无力进入,西来的大西洋水汽又被天山阻隔。

其地势过低,山地与盆地在短距离内高差超过5600米,气流下沉增温产生的焚风效应,使得此地干燥炎热。由于山地裸露,草木无覆,戈壁沙漠面积大,日照时间长,白天增温迅速,盆地过低,热空气不易散失,形成了北纬42°线以上世界惟一的热火炉。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火焰山的“火”,是来自地下煤层的自燃。有学者在考察火焰山时曾经发现这一带历史上确实有过烈焰熊熊的时候,这是因为构成山体的地层中含有煤层。其中有的煤层厚达11 米,它们曾发生过自燃,近地表较厚的已经自燃殆尽,而且还可以看见那留下的紫红色燃烧结疤。

不管是神话传说,还是地理地貌的成因,抑或历史确有其真火燃烧,都付诸笑谈,并不显得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