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根据盲人摸象的故事,分析盲人的学习过程。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应该如何设计 相关的教学策略?
许多人都听过瞎子摸象的故事,这个典故出自《大般涅磐经》,描述几个眼睛看不见的盲人,他们想知道大象的模样,但因为大象身子很大,因此每个人都摸到不同的地方,也因为对摸索到大象的感受不同,而产生的后续不必要的争论,这个故事被隐喻为观察一件事情,或者探索一门学问,不能过於片面,而应该要有宏观的态度…
但是,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的话,其实是否定了这种「探索」行为的价值,因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以及各民族的迁徙,可以说是一个「瞎子摸象」的过程,这可以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快速发展,以及对地心以及外太空的探索历史得知,比如说:最早人们把地球当成宇宙的中心、认为地球是平坦的而非一个球体等观念,都是经由这种不断的探索发现而得到推翻,甚至很难保证说目前我们在教科书中所学习到的一些知识是正确的,这宇宙之大,人类就跟瞎子没有两样…
所以如同瞎子摸象一般的探索,才是一种正面的态度,面对这个偌大的宇宙、无止境的知识,我们每一个人从小的学习就宛如瞎子摸象一般,越用心的去摸索、去探索,对於这只大象的了解就越多,也就越来越学问渊博,同时因为每个人的学习成长都是有限度的,所以多跟别人互动交流,也很自然成为一种须取别人经验来填补自己不足的重要管道…
这麼说来,可以发现其实让自己的知识不断成长的重要关键就是「勇气」、「虚心」、「包容」,许多人都会说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一点也没错,应该说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能耐以及缺陷,有足够的勇气去追求探索自己未知的领域值得鼓励,然而能否接受别人的批评,承认自己不如人的这种勇气也很重要,甚至还要去包容一些别人无理以及错误的指正,或许别人真的比你厉害、比你博学也比你聪明,那麼这应该是你的福气,因为这代表得到一个快速学习成长的途径…
不过很多人都只能做到一半的勇气,敢於追求未知的知识、探索未知的世界,却不敢接受别人的意见与批评,更不要说虚心求教以及包容异议的心胸,尤其当自己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以及名气之后,往往心胸跟这些世俗的头衔成了反比,这将是自己成长最大的限制了,千万不要让本位主义作祟害了自己,这些东西只是追求知识道路上的绊脚石,何况些虚名并不是长久的…
正因为学海无边,正因为宇宙的浩瀚,其实没有人敢说自己的领悟与了解是全面的,甚至自己实实在在所观察到发现的现象是真实正确的,就像哥伦布航行地球一周之后,才真正证明地球是圆形球体一样,既然很多的知识都不断的过度、不断的被打破、不断的被更新,那我们还有什麼好坚持的呢?
在知识、学问、未知的世界之前,我们是否应该承认自己就是一个瞎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本位主义以及不必要的偏见,保持最大的接纳态度,在这种前提之下,勇敢的、不断的追求新知,也勇敢的发挥自己的有限的、片面的知识,然后广为接受大家的意见甚至批判,这种良性的态度将形成一个正面的循环,很自然,我们才会向成熟的稻穗一般,虽然低垂著头,却是一颗颗饱满的果实…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印度,有几个瞎子想知道大象长得什么样?于是就相约去摸象。摸到鼻子的说大象像一根管子;摸到耳朵的说像一把扇子;摸到牙的说像一根萝卜;摸到象身的说像一堵墙;摸到腿的说像一根柱子;摸到尾巴的说像一条绳子。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瞎子摸象”的故事,它告诉人们,从局部的观点看待问题,就容易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科教学中的学科教师只着眼于学生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的培养,只能洞悉学生知识结构的某一个方面,学生在这一学科的课堂上沉默不语,在另外的学科课堂上可能谈笑自如,因此学科教师眼中的学生并不是真实的学生,我们的评价有时候也就如同“瞎子摸象”一样。
学科教师需要了解真实的学生和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学科教师才能从学生整体的角度,进一步去引导和优化学生的学科知识。为培养完整的学生个体,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首先,教师之间的组合以同年级划分,这样彼此的交流更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其次,教学管理者要汇总学科教师的教学信息,并反馈给学科教师,以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工作。还要重视综合实践课的开展,综合实践课是多门学科知识的集合,综合实践课需要学科教师真正的协作起来,也只有学科教师真正协作起来,我们才能实现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目的。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不能犯“瞎子摸象”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