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椰子蟹作食物的节目
一、前言
椰子蟹birguslatro(linnaeus)俗称八卦蟹,是唯一长大後不需要利用螺壳为栖所的寄居蟹,由於成长不受螺壳大小的限制,体型最大可重达4kg,加上十分味美,因此在印度西太平洋地区椰子蟹数量很多的地方,被视之为珍贵可口的地方特产,由於过去认为椰子蟹肉具有特殊疗效,因此常以乾制品销至香港等地或贩售给当地的观光客,在台湾过去常见於海产店,但由於数量急剧减少及政府公布相关的保育法规之後,已鲜少於市面上见到。椰子蟹的分布广大,但多受限於岛屿环境,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及东南亚等地,如trukvanuatu、tokelaus、niue及马绍尔群岛等地都十分常见。目前台湾仅能在兰屿、绿岛及垦丁国家公园内偶尔发现,数量及体型都在逐渐缩小中,因此在民国85年5月28日所公布的保育类野生动物名单中被列名,也是目前唯一受到保育法规保护的甲壳类动物。
▲椰子蟹腹部由板状的腹甲所包覆,具有保护的作用。
▲台湾地区的椰子蟹主要栖息於沿岸平地的林投林中。
▲属於杂食性或腐食性的椰子蟹,主要食物为成熟的林投果实或其他动物的屍体
饪d路旁的水泥墙会阻碍椰子蟹的迁移,路面高度的落差亦将造成椰子蟹的伤亡。
二、成长及生活史
椰子蟹成长十分缓慢,由於成长不受螺壳大小的限制,因此体重最重可达4kg以上,头胸甲长为60~85mm,是体型最大的寄居蟹类,推估椰子蟹的寿命可长达50岁。由於雌蟹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花费大量的能量于生殖产卵上,因此雌蟹平均的成长速率较雄蟹慢。其生活史与其他陆生蟹相同早期为水生,由卵孵出的蚤状幼体(zoea)体型小於3mm,幼体期可分为四个时期,每期经历约一星期,在经过最後一期蜕化为幼体後期(postlarva)或大眼幼体(megalopa或glaucothoe)时约4mm长,已形成钳角,似寄居蟹般背覆著空的螺壳以供保护,并开始为两栖性,待蜕壳後进入幼蟹(juvenilecrab)阶段,此时依然会背覆著螺壳,约经过九个月後,胸部背板渐变坚硬,能提供足够的保护,此时椰子蟹的幼蟹与其他的寄居蟹十分难以分辨,如其他的节肢动物,椰子蟹仅能在蜕壳时长大,此时的外壳仍十分柔软,易遭其他捕食者攻击,由於此时的椰子蟹缺乏保护,因此在蜕壳时会将身体埋藏於土堆或沙中,经过一个月或更久的时间才会离开,此时腹部所储藏的食物能提供所需的能量。交配行为一般发生於夏季,雌雄椰子蟹交配时,雄蟹在上雌蟹在下,雌蟹在接受雄蟹的精荚後使卵受精,受精卵排出後形成海棉状的卵团,数量约为十万颗,包覆并保护於腹甲内。北半球的椰子蟹抱卵时期约在七、八月间,南半球约在四、五月间,通常季节性变化较不明显的区域,其交配时期较不受限於某一时期,可能会受到温度及光周期的影响,抱卵的雌蟹会利用晚上攀爬至岩石的稜脊上,紧抱住岩石并利用海浪的冲拂,使腹部的受精卵孵化并将幼体释放於大海中。
三、分布与栖所
尽管椰子蟹广泛分布於西印度洋至东太平洋地区,但族群仍受限於岛屿环境,在东非、亚洲大陆及澳洲等地未曾发现,可能是因为有其他大型竞争者及猎食者的存在所致,人口的增加及土地利用型态的改变亦改变了椰子蟹的数量,部分地区椰子蟹灭绝的主要原因是栖地的消失、无限制的采集或遭家禽动物所捕食。椰子蟹的分布主要是在太平洋及东南亚等地,包含南太平洋的samoa群岛、斐济(fiji),西太平洋的caroline群岛,北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marshall)、关岛(guan)、诺鲁(nauru)、所罗门群岛(solomon)、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newguinea)、turvalutonga、新喀里多尼亚(newcaledonia)、日本、印度、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及台湾等地。
椰子蟹栖息的环境变化很大,主要与岛屿的地理环境特色及所能提供的食物与栖所有关,一般多栖息於沿岸平地、热带雨林、椰子林,甚至在岛屿的山区。在台湾本岛的垦丁国家公园及兰屿、绿岛等地多分布於沿岸的林投林中。椰子蟹为最耐旱的陆生寄居蟹类,但其活动的距离通常不超过100m,主要是受限於环境,椰子蟹栖息条件为湿度较高、有良好的掩蔽物及洞隙以遮蔽日晒、松软的泥土以利其挖洞脱壳以及充足的食物,当食物不足或需要下海繁殖时则会向外迁移,椰子蟹的活动时间与人类的活动有关,常受到人为干扰的族群白天通常蛰伏,待晚上才会出来活动觅食。一些有关椰子蟹的食性及摄食行为的报告中指出,椰子蟹为杂食性或为腐食性,食物种类自露兜树科植物林投的果实至刚孵出的小海龟及魟鱼的屍体皆可,台湾地区椰子蟹主要的食物为林投的果实,其他的食物种类则不详。
四、讨论
目前台湾本岛仅於垦丁国家公园内偶尔发现椰子蟹之踪迹,而在兰屿及绿岛椰子蟹虽仍常见,但不论在数量上或体型上都已经明显缩小。自从野生动物保育法公布後,政府严格禁止椰子蟹的输出,凡违法者将受重罚,但在兰屿及绿岛仍有许多民众继续捕食椰子蟹,甚至贩售给观光客,严重威胁椰子蟹的生存。 另外,兰屿的环岛公路分隔了椰子蟹的栖息环境使栖地片段化,将使椰子蟹面临野外的族群被分割成数个小族群,而加速灭绝。环岛公路使椰子蟹路死(roadkill)的机率增加且道路旁的水泥护栏,严重阻碍椰子蟹在繁殖季的降海迁移外,更使椰子蟹未来的存活问题雪上加霜,因此,目前除了消极的禁止捕捉椰子蟹外,应积极进行基础生物当的研究,以期有效的管理这个保贵的生物资源。目前国外已有不少关於椰子蟹生活史、食性及生态行为的研究报告,但本土椰子蟹的研究则刚起步,极待人力的投入研究。
五、结论
对於目前椰子蟹的保育工作笔者根据多年的野外观察及资料收集提供以下建议:1.禁止椰子蟹的捕捉、饲养及食用;2.保护椰子蟹的栖息环境;3.改善道路的设计,以免防碍椰子蟹的迁移。4.加强本土椰子蟹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的基础研究,并研议人工繁殖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