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求解: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这句话的解释,一家之言:

首先要明白易经中“阴阳”的概念: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任何事物都是阴阳合一的,太极生(两仪)阴阳后,阴还能生阴阳,阳也能生阴阳,这就变成了四象,以此类推。明白了易经中这个道理,这句话就不难解释了。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意思是说:只要是阳、是活动的,那么道德就会与之相生。为什么呢?因为在生产生活中的任何活动都必须有道德规范来约束,活动是“阳”,道德规范是“阴”,阴阳合一,才能和谐,否则这个世界就乱了。这就是阳里面生阴阳。本句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阳言,考察对方的德。刚才说德是阴,但还分好德(阳)和坏德(阴)

“以阴静者,形相成也”意思说:只要是阴,是静止的,那么行为表现就会与之相成(相成就是配合的意思)。为什么呢?沉默的静止的东西,只能通过他的行为举止来配合才能表达,否则就不是东西了。沉默是“阴”,行为表现是“阳”,这也是阴阳的和谐统一。这就是阴里面也有阴阳。本句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行为举止来判断对方的阴言,也就是对方真正的内心

为什么“形”在这里要解释成行为表现呢?个人愚见:在这里“形”通“行”。这四句话对仗极为工整,阳对阴、动对静、德对行、生对成。“德行”这个词本身就是阴阳相生、阴阳合一的,德是阴,行是阳。而德行就是通过阴阳两方面来综合考察一个人。

好,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就不难理解下句“以阴求阳,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的意思了。以阳求阴,就要用道德去包容对方,就是以德服人(说是阳求阴,其实是阴阴结合)。以阴求阳,就是行为举止要变得积极行动起来,这样才能表达对阳的追求(其实就是阳阳结合)。这也就是“无为以牧之”的另一层含义吧。

为了更好的阐述这个道理,后人就引用了君臣之间的关系作为举例,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版本的翻译直接就说君是阳,臣是阴……,虽然道理相通,但文不对题,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只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就不仅仅局限君臣之间的关系那么简单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以德抱怨,以德服人就是完全遵循古人的阴阳理论——“其道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