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和干清宫的问题。
乾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明代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他们在这里居住并处理日常政务。皇帝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也都在这里进行。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 ,檐角置脊兽9个,檐下上层单翘双昂七踩斗栱,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金龙和玺彩画,三交六 菱花隔扇门窗。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形式,以扩大室内空间。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内铺墁金砖。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
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于宫殿高大,空间过敞,皇帝在此居住时曾分隔成数室。据记载,明代乾清宫有暖阁9间,分上下两层,***置床27张,后妃们得以进御。由于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寝之处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测。皇帝虽然居住在迷楼式的宫殿内,且防范森严,但仍不能高枕无忧。据记载,嘉靖年间发生“壬寅宫变”后,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宫居住。万历帝的郑贵妃为争皇太后闹出的“红丸案”、泰昌妃李选侍争做皇后而移居仁寿殿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
清代康熙以前,这里沿袭明制,自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以后,这里即作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乾清宫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强。
雍正元年曾下诏,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存放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康熙、乾隆两朝这里也曾举行过千叟宴。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提到乾清宫,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明朝嘉靖年间,由于皇帝对宫女的肆意迫害,引起了她们的反抗,一天清晨,两位嫔妃和十余个宫女趁嘉靖帝熟睡之时,用绳索勒住他的颈部,眼看就要得手,但由于他们的过度紧张,把绳子系成了死扣,其中一个宫女见事不妙,就跑出去呼救,嘉靖皇帝才得以重生。十几个宫女都被凌迟处死。这就是著名的“嘉靖宫变”。
在乾清宫曾经举行过两次千叟宴。一次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一次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二次规模最大,年龄在六十年以上的有关人员三千多人参加了乾隆皇帝举办的宴会,其中大臣、官吏、军士、民人、匠艺等各种人都有。乾隆皇帝当时还召一品大臣和年龄九十岁以上的到御座前赐酒,并赐予每人以拐杖及其他物品。宴会上联句赋诗,***和诗三千四百多首。显示“普天同庆,***享升平”,以安抚民心。
在清代,乾清宫还是皇帝死后停放灵柩的地方,不论皇帝死在什幺地方,都要先把他的灵柩(叫梓宫)运到乾清宫停放几天。顺治皇帝死在养心殿,康熙皇帝死在畅春园,雍正皇帝死在圆明园,咸丰皇帝死在避暑山庄,都曾把他们的灵柩运回乾清宫,按照规定的仪式祭奠以后,再停到景山寿皇殿等处,最后选定日期正式出殡,葬入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或易县的清西陵。
干清宫为皇帝听政,接见臣僚及外夷使节之处,长九楹,宽五楹双层楼,四间殿堂。前方可见白石通道。
干清宫正面一部份由柱基到阁楼之间衔接各殿的建筑格式,颇富协调平衡。
干清宫后面的格式与正面相同。
干清宫前的白石通道
从干清宫后到干清宫前的丹墀,其间有六尺余高的通道相通,长一百六十五尺五寸,宽三十尺,以白石建成,围以石栏。
干清宫前的宝鼎犹如帝位之重,太和殿前十八座代表十八个省份,干清宫前面有四座,外形相同。
干清宫前庭的嘉量与日晷相对,天子量正位,为政治的象征,太和殿前也有相似的格式。
干清宫端的楹与门扉
凡宫殿阁楼必有四扉,各殿均如此,虽称金扉,实则涂以朱红。下方的羽目饰以雕纹,上方则有花狭间(注一),框内使用八双金件。各殿门扉格式大致相同。
注一:花形细致的格子图案
干清宫的宝座
正面有三座阶梯,中央阶长四尺、宽四尺,左右阶长二尺五寸、宽三尺五寸。左右两边侧面各有一阶梯,长二尺五寸、深三尺五寸,总***五座阶梯,各有三级梯子。宝座后面一尺七寸之处竖立著一座屏风,长十三尺一寸五分,长一尺二寸八分,厚度一尺四寸五分。屏风前的椅子长四尺三寸五分,宽三尺。台长二尺三寸,宽一尺二寸五分。
清宫宝座的一部份:宝座后面的屏风和椅子,装饰繁富精致。
干清宫内的柜子雕刻甚为精致,细微可察。
干清宫内的镜子
大清宫殿中一般均放置许多镜子,干清宫内宝座旁亦放置一面大镜子,镜台一如大清末年工匠的细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