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自由不应该成为攻击他人的理由

1.

言论自由是人们荼余饭后的谈资,有时候却成了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利刃。

人的心绪是受环境影响,很难有强大的逻辑思维可以保持中立。我们每天不停地接收来自手机、电视、电脑和周围人群的各类信息。

我们大脑自动过滤纷纭复杂的信息,只截取我们自己只想听到的片断,哪怕是支言片语。

如果所有的言论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我们会自动默认为事实。

有一个成语叫曾参杀人。有人第一次跟曾参的母亲说,你儿子杀人。母亲相信平日为人贤德的儿子,仍然很淡定的织布。当第二个人,第三个人也同样说她儿子杀人。她开始感到害怕,便越墙逃走。

三人成虎,连本来相信儿子的母亲听到所有的人都说儿子杀人,她也就动摇了对儿子的信任。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多么可怕,它可以动摇一个人原本的心志。

明星八卦的传言,看多了,就知道十有八九不属实。偏偏还是有那么多无聊的人蹭热点,求关注,跟风起哄,不惜杜撰出一个新的故事,一个新的版本,一个有模有样的谣言就成型了。

也有一些网络为了流量,胡乱编辑,以此吸引人的眼球。

前些年,有谣传说福建地震,在互联网和微信朋友圈疯狂传播。那时惊慌了一批人,我一个远嫁四川的朋友因担心父母特意从那里赶回福建厦门。

谁也不知道第一个宣布谣言的人是谁,然而多少人受此影响,为此担忧。那人不在意,也无所谓,甚至更乐意制造这么轰动的效果而暗自洋洋得意。

2.

1997年,台湾本土知名艺人白冰冰的女儿白晓燕被绑架。白冰冰报警的同时,与警局有密切关系的媒体也得知此事。

白冰冰两次出门交付赎金,除了便衣警察还有数十辆的媒体车疯狂追踪报道。

白冰冰作为一个母亲苦苦哀求记者不要报道此事。为了追求效果,为了追求轰动新闻,多家媒体无视人命关天,纷纷抢夺第一手新闻资料,导致绑匪都知道警察的信息,以致于最终撕票。

一个青春美好的生命就此凋零。

在当天的电视采访中,这位孤苦零丁的母亲说:“我孤儿寡母的,你们不能那样欺负我。”

这则案件引发台湾各种团体对于政府无能的抗议,以及人心道德的反思。

2010年,一辆载有22名香港游客的旅游大巴在菲律宾马尼拉隆塔广场被劫持。正当警察想方设法解救人质时,众多媒体不断发回现场报道及直播。

警察的行动路线全被电视媒体曝光。大巴车内响起了枪声。

作家丹·马里奥总结此事件:失职的警察+歇斯底里的记者=人质悲剧

3.

我则想到了另一故事。

那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一个3岁的小男孩被绑匪绑架,解救的人反复与绑匪谈判,绑匪拒不投降。无奈之下,狙击手当场把绑匪击毙。

谈判专家马上冲到房间里抱住那个小男孩说:“你真勇敢,这是你爸爸妈妈和我们一起演的一出戏,我们要看看你是不是真正的男子汉。”

在小男孩半信半疑中,随后进来的警察也顺着谈判专家的话说,这是在演戏,没事了,一切都结束了。所有在现场的人都为小男孩编造了这么一个故事。

让我吃惊的事,当时这个城市的所有新闻界,不管是报纸还是电视台都达成了***识,并没有报道这件事。

所有人的做法就是为了保护一个小男孩不受童年阴影的影响,可以快乐健康的成长。

?4.

康德说,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不想干什么就可以不干什么。

这是言论自由的错呢?还是只想听八卦劲爆观众的错呢?

一个烂片能有足够高的票房,那是因为有很多不理智观众的存在。两者相辅想成。

有需求就有市场,人们乐意追求那一丁点的偏信狂热来抹平生活的单调平庸。

我们提倡言论自由,我们说想说的话,写想写的文字。然而,能不能有这样的氛围,大家公平公正地看待事物,以就事论事的想法讨论。

人的活法毕竟是多重性,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我们保持理智,我们包容一切,但我们不攻击他人,我们不伤害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