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150岁高龄才圆寂?他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
菩提达摩,禅宗之祖,一位真实存在而又万般神秘的高僧。他因佛学领域的成就而为人敬仰。不过于并不熟悉佛教的人而言,达摩祖师更吸引人的是他来华的经历和一百五十岁高龄才圆寂的结局。
刘宋明帝至顺帝时期(466-479),达摩依照其师之嘱,从南天竺经由海路到达广州南海郡(今广东省广州市境内),以来华创立禅宗。而在达摩到达广州之前,已有多名海外高僧经由广州来到中国境内传授禅学。所以达摩祖师见到的广州,已是一个相较于广大内地有深厚禅学积淀的广州。
且在广州,还有早已定居于华的南天竺商人。达摩祖师来华所乘之船,就来自这个以"竺"为姓的移民家族。所以基于与这家人的联系,达摩祖师在达到广州后在竺氏居所东侧结草为庵,开始了他在华授禅的人生。
因为达摩祖师有意掩饰自己的身份,所以广东人一开始也只是把他当一个普通和尚看待。
南梁普通七年(526),达摩祖师之兄达奚来华寻弟,向官府呈交了南天竺国的一些贡品,人们这才知道竺氏屋旁那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和尚竟然有如此尊贵之身份。于是经由当地官民***同筹建,次年春,一座"西来庵"在广州落成,达摩祖师受邀成为首任庵主。
西来庵,成了达摩祖师来华授禅的真正意义上的起点,也是他在中国声名远扬的开端。南朝梁大通元年(527),达摩祖师受邀前往南京。而此行得他青眼的,仅有佛门居士道副一人。达摩祖师在定林寺正式收道副为徒。
达摩在南方遇不到多少合心意之人,这与当时南方的佛教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当时的南方佛教流传虽广,但多为小乘,对禅法接受度不高。而道副虽在南京与达摩祖师相遇,但他是个刚入梁不久的北方人。他告诉达摩祖师,北方比南方盛行大乘,少林寺更是大乘佛窟。因而达摩祖师决定,北上授禅。
"一苇渡江"的故事,便发生在北上途中。据说邀达摩祖师入南京的梁武帝在与达摩交谈之后心生懊悔,想要再与达摩交流。然而待他再派人去邀达摩时,被告知达摩已经离开,准备渡过长江北上。梁武帝派人急匆匆追去,在江边见到预备渡江的达摩。而达摩看到来人,只是不紧不慢地折了一束芦苇,然后就悠然地将追他的人甩在了长江对岸。
在成功渡江后,达摩祖师先是到了洛阳,后直奔少林寺所在的河南嵩山的五乳峰。而少林寺对这位远道而来的高僧也展示出了极大的热情。时任主持的跋陀甚至邀请达摩祖师与他一道主持少林寺。不过达摩婉拒了少林寺的种种好意,只在五乳峰下另择一岩洞,禅居于此,收徒授禅。且这一待,就是三年。
北魏永熙三年(534),达摩祖师又从嵩山前往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一带)。在弟子昊林的帮助下,他刊印了《略辨大乘入道四行》。也是在这个时期,达摩祖师向门下众人宣布以"禅"命宗,依《楞伽》传宗,定"二四入行"为宗门纲领。而这一举动,也宣告中国佛教迎来划时代的一次革新。
此后几年,达摩祖师活跃在嵩山、洛阳、临漳和山西禹门一带。只是随着对北方了解的加深,达摩意识到还是应该将禅宗的根基落在南方。当时的北方佛教受制于官僧集团,出现了明显的专家化、贵族化,内容空洞。一些僧侣还屡次企图毒害达摩,迫害其弟子。而南方政局比北方更稳定,佛学根基更稳固,佛教信仰更容易深入民间。所以在圆寂前,达摩明确地表达了他对于禅宗南移的构想。
而达摩对佛法的构想虽明确,他本人的结局却扑朔迷离。对于达摩的圆寂,有两种说法较为流行。一是达摩"携只履西还",因为有史载东魏使者宋云在从西域回国的路上,在葱岭遇见了携只履偏偏独逝的达摩祖师。二是达摩圆寂于洛水之滨。这是《续高僧传》的记载。且《旧唐书》还补充,达摩可能是被人毒杀。
据坐落于河南三门峡空厢寺(原名定林寺)的一尊由梁武帝亲自撰写的碑文显示,达摩祖师是在南梁大同二年(536)十二月初五安然圆寂的。而这一点,与达摩圆寂于洛水之滨的说法大体吻合。
是故按照这尊石碑提供的线索,出生于南朝宋大明七年(463)左右的达摩祖师其实是在七十余岁时圆寂的。因而《续高僧传》所载的"自言一百五十余岁",更像是一种夸张。
不过由于自始至终人们对达摩这位得道高僧的认识都是模糊的,他的生卒年以及出生地,人们用了数千年的时间也没争出个结果。故而本文也只是采其中一些观点,并非论断。不过无论如何,达摩祖师对于禅宗的贡献都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对他好奇,对他尊敬,也是辛苦授禅的他所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