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殿内的浮雕和历史有哪些关联?
1926年,鹿港天后宫再次进行了重修,此次的重修,基本上已将正殿及三川殿全部拆除重建,唯有后殿未重修,仍为供奉玉皇大帝的凌霄宝殿。
此次重修是由正殿开始施做,正殿为重檐歇山式的建筑,殿宇面宽为三开间的格局。正殿前中间的御路石雕刻有牡丹和凤的装饰,两侧露阶栏杆有莲花的造型,皆为青斗石材质。
在正殿前步口的位置,有一卷棚造型的木架构建筑,做为拜殿的空间,两旁并开有两个拱门连接有左右厢廊,在厢廊内供奉有境主公与注生娘娘。
正殿的石雕是以花鸟及三国演义故事为雕刻题材,采用内枝外叶的深浮雕工法雕刻而成的,内容有:“空城计”、“苦肉计”、“张松献蜀图”和“马超战许褚”等。另外,两侧的石雕为“博古花卉”,雕工之精湛,展现石雕匠师的工艺。
正殿内栋架上的木雕,大多为潮州及泉州匠师所做,四点金柱上方的栋架为三通五瓜,为使正殿内屋顶更为高耸,位于通梁的下方以牌楼迭斗的方式增加高度,并兼具结构力学的用途。此种作法可见于旱溪乐成宫、彰化南瑶宫、彰化元清观等庙宇。
正殿的神龛也是由泉州木雕师傅施做,当时也结合了温州、潮州及鹿港匠师***同参与。神龛的造型宛如一座寺庙,雕刻富丽堂皇。斗栱出檐,吊筒垂珠,神龛正上方书有“湄洲圣母”的牌匾,前方的龙柱雕刻并有八仙人物装饰其上,整座神龛更显得庄严肃穆。
神龛上方有清朝雍正皇帝所御赐“神昭海表”、乾隆皇帝御赐“佑济昭灵”及光绪皇帝御赐“与天同功”匾额,此三块御赐匾额的正中央都为皇帝所落款的印章。
“佑济昭灵”匾额原为鹿港官建妈祖庙所有,后来由当时鹿港镇长陈培煦请人将匾额送修后,改悬在了鹿港天后宫正殿。
在正殿神龛内,最大尊的妈祖圣像为天后宫重修时新雕塑的神像。此尊妈祖为土塑,为天后宫的“镇殿妈祖”。据说,鹿港天后宫正殿土塑的妈祖神像与台南大天后宫正殿神像为同一派匠师的作品。
鹿港天后宫正殿两旁,有两组千里眼与顺风耳神像,分别位于正殿神龛前及前步口两侧拱门旁。千里眼手执戟,眼观四路,顺风耳手持斧钺,耳听八方。
他们青面獠牙的造型,有着驱邪止煞的意味。此千里眼、顺风耳神像姿态与神韵,极为优雅,为神像雕刻的经典之作。
鹿港天后宫的妈祖不但神灵显赫,香火鼎盛,更因庙宇年代久远规模宏伟而闻名遐迩,庙中陈列的珍贵史料及宗教文物,更是令中外人士叹为观止。
如前清皇帝的御笔匾额,文武官员的献匾,古代碑记及祖庙赠与本宫的“大灵符”和“圣母宝玺”均是台湾绝无仅有之文物。
除此以外,在鹿港天后宫还有三对龙柱石雕,分别位于三川殿、正殿及后殿。
三川殿的龙柱雕刻,其造型为单龙盘柱,多镂空雕,四爪握珠之造形,柱上装饰有虾、螃蟹、鱼、鳌鱼、八仙及封神榜人物。
龙柱层层迭置,内枝外叶,雕琢华丽,为免龙柱遭攀爬破坏,庙方于柱外加装铁笼,以保护精致的雕刻。
此对龙柱为青斗石刻,八角柱身的龙柱,柱身长2.5米,直径36厘米,为台中市树仔脚林姓家族所敬献。
正殿的龙柱不论造形、材质、雕工、装饰与三川殿的龙柱有其异曲同工之巧,均出自同一石雕匠派之工法。
龙柱的造型为单龙盘柱,龙口呈八字型,四爪握珠并托住下巴,龙柱上有装饰有老子、封神榜人物、战马等。
此龙柱柱身为八角形,柱身长2.8米左右,柱珠为青斗石刻,其上装饰有鱼、虾、乌龟、螃蟹、等水族及八骏马。
后殿的龙柱为单龙盘柱,五爪握珠,口含珠并露出两颗上门牙,柱身长2.7米左右,直径32厘米。除有云纹、岩石外,石柱的背面雕有凤、凰、麒、麟等四种吉祥动物,依龙柱的造形与工法,此龙柱应为咸丰年间作品。
台湾的龙柱甚少有五爪造型,鹿港天后宫后殿因供奉玉皇大帝,在民间信仰中玉帝乃至尊无上的地位,所以龙柱采以五爪龙柱造型。
在三川殿的后步口有一对特别的花鸟柱。此对花鸟柱柱上有数十只喜鹊飞上枝头,装饰有象征富贵的牡丹花,每柱有凤凰造型,有“鸾凤和鸣,百花齐放”的气势。花鸟柱的柱珠为青斗石刻,其装饰有虾、螃蟹、麒麟、花鸟、等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