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堡古城在明.清两代设置了什么军事机构
高家堡古城,锁长城边维,进捣河套,据屏河东,左右犄角榆神,纵横咽塞秦中,一直为军事重镇。明季先后委派副将、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参将、游击戍防,驻守兵丁1600余人,马骡驼1100余匹。当时,河套蒙人每多侵扰,烽火相望,战衅频仍,阵亡于役的游击以上将佐即有10余人之多。清入关,蒙汉一统,边患稍息,遂次第改置游击、守备、都司坐镇,兵员减至几百人。民国间,国民党以整团军队及补训营、自卫队盘踞,拥兵将佐有陕北保安副司令、榆林城防副司令等。1947年,解放军许光达部挥师围城,鏖战三天两夜,解放该镇。现南城外有明清校场、演武厅遗址,城内有都司衙门、阜益仓、驿正站遗址等。明延绥兵备副使刘余泽至堡巡防并观战阵操练后曾赋诗盛赞说:“战气高张虎豹符,汉坛敌忾卖夷俘。只今震叠皇灵远,试问单于近塞无。”又说,“雕弓玉剑紫金装,舍矢争穿百步杨,佩甲能驰玉骢马,英风妒杀羽林郎”。
据传说,高家堡城明正统以前在镇东塬上,即志书所载弥川县治所。明正统四年(1439),陕西巡抚陈镒择秃尾河与永利河交汇处的永兴川开阔地的高家庄构筑堡城,以庄名堡,移民实边。时属葭州领辖。成化巡抚余子俊、万历巡抚涂宗浚、清乾隆葭州知州祖德宏都有修葺。乾隆二十七年(1762)拨归神木,复经知县方万年续建。城周三里零三十八步,砖石包砌,东南西三门各建瓮城、箭楼,分别镌刻耸观、永兴、安澜石额。环城女墙整饬,垛口齿列,数十米处必有马面突出,俗语戏称“城小拐角大”,实际纯为军事防御所需而置。北城无门,外百余米处横建小城垣,东西贯通,长千余米,高近3米许,兼有防洪御寇之功用。城中央建中兴楼骑街分野,十字街与棋盘巷互相钩连,石板墁街,字号林立,垂柳掩映。明代建有楼铺15座,烟廛千户。四合院飞檐踞兽,廊腰漫回。其建构具有浓郁的京城风格,时人雅号“小北京”。著名的四合院有东街韩氏院,东头道巷扇门院,东二道巷张氏院,同心巷张氏院、刘氏院、杭氏楼院、李氏楼院,北巷李氏院,西街韩氏院等。其建筑格局有“丹凤亮翅”、“八卦扶鸾”、“太极两仪”等称谓。所用砖、瓦、木、石雕绘极尽工巧,遗韵至今不逊。衙署建筑屡多废置,明清两代先后有都指挥署、参将署、都司署、阜益仓署、驿正站署等官邸。2004年,高家堡古城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升列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