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大寺庙前设有钟楼和鼓楼,这有什么说法?
寺庙里建有钟鼓楼,这是到了唐代才出现的,后来逐渐形成了“有寺必有钟的传统”?(后来道观也仿效,有了“道钟” ) 。
寺庙里的钟鼓楼借鉴了宫殿钟鼓楼的模式,但最初与东钟西鼓模式不同,寺庙中往往是“东钟西藏” ,即钟楼与塔、藏经阁对峙。
到了明清时期,钟楼与鼓楼被布置在庭院式寺庙中东西两侧的格局变得普遍。寺庙里的钟是梵钟,主要充当的是佛教乐器、法器,可以在礼佛的时候敲击伴奏。
在《西游记》中,唐僧与孙悟空到了观音禅院,就见到了寺庙里的钟鼓楼,“又见那钟鼓楼高,浮屠塔峻。 ”从《西游记》中可看出,寺庙里的钟鼓楼还有早晚报时以及聚集僧众的作用。
每年除夕,寺庙里的钟鼓楼敲钟又有辞旧迎新的象征意义,明《七修类稿》说寺庙为了迎接新年,除夕这一天会敲一百零八下,一百零八正好是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相加所得,一百零八象征着一年,而其节奏各地又有所不同,浙江杭州一带是“前发三十六,后发三十六,中发三十六”?,绍兴一带则是“紧十八,慢十八,六遍辏成一百八”等等。
? 总之,钟、鼓既是中国传统礼乐社会中重要的乐器,也是重要的礼器。
? 钟鼓楼在古代城市中主要是报时之用,如今,钟楼、鼓楼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地标性质的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象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