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去想北极熊!
1987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Daniel Wegner)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把实验对象分成3组,分别给了不同的指令:
结果第一组受试者在前后两个阶段里,想象白熊的次数都几倍于后两组受试者。
这个实验后来发展成著名的 白熊理论 (Polar bear theory):
读书的时候,我自己就遇见过这样的情况:考试期间,一道题做不出来,尝试了超过10分钟都没有解决的办法。此时,按照老师的考前教的策略,我应该立即放弃这题,先完成剩下的部分。我确实这么做了,并且在心里告诉自己: 我现在要暂时放弃这题,如果之后有时间的话,我可以再回来再想办法解答。 可是这个策略并不好用,那道没解出来的题,就像那只北极熊一样,在之后的考试中,隔三差五的出来逛一圈,不停的分散着我的注意力。
后来我学乖了,碰到看上去比较难的题目,直接跳过,想都不去想。我告诉自己: 反正我也拿不到满分,那些跳过的题就当我做不出来罢,如果有时间了,我可以再回来碰碰运气。 这样的内心转换,阴差阳错的赶走了心里的北极熊,我也因此而提高了考试成绩,真是得之我幸。
大多数情况下, 人们连自己内心的北极熊都无法处理,就更无法处理当北极熊主动来找上门来的情况了 。假如你的办公室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恶作剧:进门时头上可能有一桶冰水,座位上被撒上了图钉,办公桌上全是未干的胶水,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还能集中注意力好好工作吗?答案显然是不能的。虽然现实的办公室里页并不会真有这些胶水图钉,可是那隔三差五就会响起的手机,随时可以浏览社交网站的电脑,不时会弹出微博资讯的ipad ,甚至那敞开的人来人往的大门,都和那些恶作剧发挥着同样的功能,它们都会成为让你分心的陷阱。
值得庆幸的事,人们的 大脑并不是为了长时间地保持专注而设计的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人类的大脑必须时刻保持迅速切换注意力的功能,才可以侦测到周围潜在的危险。这是镌刻在基因里的生存策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们走夜路时总会对周遭发生的事物异常敏感,一点点风吹草动都能被注意到,这便是大脑切换注意力的功能充分激发的结果。
除此之外,人类的大脑还有一种叫做 认知抑制 的本能。认知抑制会使人们自动忽略掉不变的东西,而注意变化的信息。比如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人民币,百元大钞正反面各印着什么我想大多数人都不记得,可若是某天收到一张毛爷爷头像是蓝色的,相信你只要瞄一眼就能迅速识别。这种本能会促使我们在做重复的事物时,特别容易关注变化的信息,从而过滤掉那些不变的信息。
也许你曾经和我一样, 认为只要自己足够有毅力,就能够无限的保持专注而不被外界影响;而当自己做不到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的表现感到自责和沮丧。 文至此处,你应该已经明白,当你抱着自己可以控制思绪,能够通过意志力来保持长久专注的预期进行工作或学习的时候,你的失败就已经是注定的了。我们可以通过减少身边的干扰物,使大脑短期专注于工作,但无法凭借意志忽略所有的干扰。大脑会按照自己的生物逻辑,寻找并发现身边变化的事物,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那项事物上面去。
我们可以关上门,让同事或者家人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不要打扰,这样就不会有人中途打断你的思路,然后关上手机电脑等一切电子产品,防止你翻阅你常逛的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或八卦网站。我们提前吃下一些食物,在身边准备一大杯水,然后找一张一尘不染,空无一物的桌子,有条不紊的开始工作或者学习。这些准备工作确实排除了外界的干扰,但它们都无法阻止我们的思绪游荡到昨天的 party,今天的晚餐,或者明天的约会上去。
面对那些必然会让我们分心的干扰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 接受这些分心之事的存在,让它们带着我们的大脑游荡一会儿。让自己喘一口气,再温和的把注意力拉回到需要专注的事物上来。 浪费时间与大脑会走神的特性作斗争,把无法长久保持专注力归因于自我性格的缺陷,这是大部分人都会做的一件傻事。冲浪爱好者们,在离岸之后,通常会坐在冲浪板上,以一种享受的姿态随着海浪起伏,他们耐心的等待——可能是几秒钟,也可能是几分钟——直到他们遇到了合适的浪头才会开始冲。他们要忽略掉大部分的浪头,直到等来那个感觉上最合适的浪打来,然后顺着他,去享受那冲浪的刺激体验。
经常做白日梦?没关系的,千万不要对自己太狠了。也许做完了这个梦,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你就能改变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