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习故事

一 最高技巧是无技巧,无故事

这句话是讲得对的。比如练武术,练到高层次的时候,就不是搞那些套路,那些花花架子,而是简单得不得了的八卦掌,是杜心五的自然门。但杜心五也是从基本套路开始的。只有把故事套路玩熟,才能向高层次攀越!

我现在已经是个编剧老麻雀,我已经开始“不要故事”。

(莫言的特点就是专搞故事,他是故事大王。)

我琢磨和练习编故事我搞了将近四十年。

二 一个中国人的《论故事》和一个美国人的《故事》

一九八一年,湖南省办了一个编剧进修班,为期半年。这班上出了一个一流人才:盛和煜。还出了一个二流人才,我曾某。我在八一年十一月六号写了一篇文章:《论故事》。我说:编剧本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 编造故事!——我说,你什么也不要管,你就管着编故事,你的剧本之路就走对啦!——当时很多朋友对我这狂言很反感。

几十年之后,大概是06年,我在北京,在一位朋友那儿看到一本书,就是美国人罗百特·麦基写的《故事》一书。我眼睛一亮:这个美国人的方向非常正确,你什么理论都不要管,你就抓住“故事”二字!

也抓对了!但看了之后,觉得这本书还是有一些问题:1他力求学理化,他把一些粗浅的问题,不断地上升为高深的理论,越看就有点越糊涂;2教剧本,就是教例子,他似乎不大会谈例子,更不善于结合例子;3好剧本就像是一台机器,就像是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体。这台机器,这个人体,有许多的局部,但这些局部,都是来源于一个十分微小的“命门”。光谈局部是谈不好的,如果具有慧眼,一下找到那个命门,就一切都好谈了;4、关键是八个字:“编剧之后”和“编剧之前”——就是说:一部已经成形的电影或者电影剧本,这就已经是“编剧之后”,你对这样的完整的东西来进行评论,这就只是文艺评论,而不是讲的编剧方法;只有“编剧之前”,当一张白纸,一无所有的时候,他是如何开张的,如何起蒂的,这才是发生学,才是创造学,学生们要的是这个。——这个美国人罗伯特在这方面似乎还缺欠一点……于是我就来写了一本《曾老师教你写剧本》。

三 故事到底是什么?

故事的本质,就是两个字:过程。

许多人都不明白这一点。

列宁说:真理即过程。

四 现在讲编故事的26种方法

你们现在要搞艺考,要一点实实在在的,我就来讲点实实在在的,在你们讲故事和写故事时都可以用到的:

1戏胆法

所谓胆,就是一个:关键。抓到这个关键,其他一切都解决。

花鼓戏《补锅》:岳母娘看不起当补锅匠的未来女婿。可是岳母娘的锅坏了,她要来求着眼前这个年轻的补锅匠。她却不知道这个年轻人就是自己没有见过面的未来女婿。于是一场戏剧浪花就绽开了。这个戏是四十来分钟,只要想到这个点子,一切都有了!这就是戏胆法。例如有个《送货路上》也是这样。

当时湖南的另一个戏《打铜锣》,用的就不是戏胆法,不在于一个关键点子,而是在于人物,在于一点一滴,在于细节,这种方法是最难写的,我们初学者以后可学这种手法。

这种戏胆法好学,你们要编故事,就可以套用一下:一个岳母娘看不起一个即将成为女婿的没有见过面的农民工,恰恰她在一个场合碰到这青年,等等……

2误会法

就是巧合法,“无巧不成书”是也。

例如一个戏《刘巧儿》里,刘巧儿要找自己的心上人,他的父母坚决不同意,而要把她许配给一个某某人的儿子,想不到的是,一番波折后,这个某某的儿子,就是刘巧儿要坚决追求的心上人,一番误会后,大欢喜,一个喜剧!

其实这“补锅”,也就是误会法。这个方法,在许许多多场合都适用。

3人物关系法

有一句话:人物关系就是戏,编剧本就是编人物关系,此话很对!

比如说曹禺的《雷雨》,就是全靠人物关系建构起来的戏。我自己在28岁的时候,写过一个戏:《血染乌纱》,写一个县官,新上任,发现了一个青年死囚犯,他并不是土匪,而是一个冤案。一来,他出于正义感;二来,也是想博得清官名声,于是就平反冤案,就把这青年放了,就博得老百姓一片赞扬声。可是半晚上一个大富豪的管家来到这里,管家告诉他,大富豪很生气,大富豪就是要杀掉这个青年,目的是要抢青年的未婚妻做小老婆——大富豪的叔叔是吏部尚书,这县官如果顺了这富豪的意,就可以升为知府,如果对着干,这辛辛苦苦得来的县官就保不住——县官终于私字占了上风,就昧着良心把这青年杀了!——20年前,这县官进京赶考,曾经碰到土匪,慌乱之时把一个婴孩丢掉了——这一次派老家人出去找儿子——找到了,就是这个青年!——可老家人拿着信物长命锁赶到刑场时,这青年已经被杀掉啦!……他误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这就是使用的人物关系法,也就是误会法,比较感人!

你们在艺考时,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例如写一个女孩去某公司向一个老总求职,这老总其实就是她的爸爸,爸爸已经和她妈妈离婚多年,女孩心里是明白的,这一下,戏就来了!

4矛盾冲突法

在搞样板戏时期,这种方法比较普遍,但这种方法并不高级!但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例如,《杜鹃山》里边,自卫军抓了一个给土豪当车夫的田大江。雷刚要把田大江做土豪处置,柯湘不同意,这就冲突起来了!这种冲突戏,关键在于你如何来解决这种冲突!一定要用戏剧化的点子来解决,如果没有想出这种妙计点子,就不成为戏。雷刚说:他给土豪做事,就是土豪!柯湘默默神,说:我们这些人,给土豪做过事的,都把手举起来……结果雷刚也举起了手:他给土豪当过轿夫——“他推车你抬轿同怀一腔恨……”把雷刚教育了,矛盾就解决了!这就是戏剧化!——还有一个《园丁之歌》,小男孩不认真读书,爱玩火车,说自己长大要当火车司机,老师就问他,这司机如何当,这些数字如何算……就把小孩教过来了!

我们艺考,也可使用这种矛盾式,但关键是要想好解决的点子!

5化装法

在古今中外的戏剧手法中,“密室授计、隔墙窃听、私拆密信、酒中放毒”是常用的手法。有一种:化妆法。就是乔装改扮。这种方法很有戏剧效果。郭沫若是大文豪,是高雅里边的高雅,他的戏,就常用这种通俗手法:历史剧《高渐离》第一幕:反秦义士高渐离化装成一个酒保在这里做事,这是第一个化妆;接着一个白胡子的瞎子走来弹琴击筑,高渐离认为他琴技不高,于是就走上去,拿过他的筑弹奏起来,那瞎子一听到这久违的熟悉的琴声,把眼睛打开了,把胡子扯掉了,他就是又一个被通辑的义士宋意!——这就是第二个化妆!连着用了两个化妆手法,从化妆到去掉化妆,露出真相,战友相见,戏十分激昂,好看!

这种方法在戏剧里十分多!但要用得自然、恰当。

我们在艺考的编故事里,要如何来运用呢?

我还讲一个我自己的例子:那一年我考上戏,和刘志新一块,天天练习编故事。(首先多想几个,到临场时,再往题目上套。)

我和他突然想到老舍的《茶馆》,他说,能不能以茶馆为题,编一个。我说,好!一会儿,我想出来这样一个:在长沙一个豪华茶馆。一个在益阳当了科长的一位女士,正坐在这里。忽然进来了一个年轻的乞丐。这个乞丐向这女士讨钱。却想不到,这乞丐是这女士以前的同学,并且是恋人:这女士不同意这青年搞艺术,认为他难以搞出来,以后弄得不好会讨米——如今他果然讨米啦!于是二人之间就展开了一段戏剧浪花——但一会儿,这女士忽然发现:一部摄影机正在后头在慢慢地跟拍——这青年是在拍电影,他已经在电影学院毕业,如今已经是大半个明星啦!——这女士的心理于是又起了变化,等等,也有点新意!

这方法也可说是化装法。

6“骗”法

在生活中,不能行骗,要实实在在。可在编剧的想象空间里,往往用得着一个“骗”字。说个古典例子:孙膑到齐国,齐王要试试他的用计的本事,说:我现在坐在这椅子上,你有什么办法把我从这椅子上搞下来吗?——庞涓说,我可以放火烧,把大王烧下来——齐王说,这倒也是办法,但是似乎还不是太高级……不知孙先生有什么办法?——于是孙膑说,我没有办法把大王从椅子上搞下来,但是我有办法把大王从地上搞到椅子上去!齐王一听,来了兴趣,于是赶快从椅子上下来说:来呀,看你如何把我搞到椅子上去……孙膑笑道:大王不是已经从椅子上下来了吗?

这就是中国式智慧!

这就是戏剧点子!

一个“骗”字,在戏剧中屡屡使用着,这就是用计,“写戏如用兵”,写戏要用计!

一个很好的军事家,往往就是一个好编剧!

可以向军事院校提个建议:学军事,可以让军官学员多多来练习写剧本,从编剧本的训练上来提高军事才华!——开个玩笑,似乎也不是玩笑!

7情境法

何为情境法?

正常人类,一般都是生活在正常的环境之中。只有当人类处在反常的状态下的时候,这时,这反常状态就犹如一个人性的实验室,对人的人格和本性在进行考验和拷问,这时,戏剧就出现了。

例如前苏联有一个电影《第四十一个》:一个苏联女红军押送一个德国俘虏,二人坐着一条船,忽然起了风暴,船翻了,二人游到了岛上,这时,一对敌人,一对男女,由于出现了反常的情境,于是就出现了人与人的交流和关爱,戏剧出现了——可最后,德国兵发现出现了德国的一只小船,德国兵不顾女红军的警告和呼喊,一个劲地向着水里冲去……终于,女红军举起枪开枪了,此人,就是女红军所打死的第四十一个敌人!——很撼动人心。例如金庸的《书剑恩仇录》里边,张召重突然碰到狼群的围困,就是使用的这种情境法。

后来这个方法,被许多作者用过。只要一用,就抓人,就成功!

这就是方法的力量!

我曾经搞过一个小品:几个煤矿工人在采煤,突然塌方,出不去了,在这时,一个煤矿工人,在自己的矿帽上写下:我还欠了某某人106元钱!这就是在一个反常的环境中,写出来农民工的高贵品质。

8对比法

在上头,这样写农民工,可以,还安排一两个角色,在那种生死关头,写出一种普通人的高贵品质。你们以后艺考,也可以利用这种矿井危机的办法。

但是我觉得还不够。我的那个小品,我又加了一个东西:我在舞台的右边搞一个表演区,这是矿井,农民工在危急时,想的是如何要讲诚信,还掉人家的钱。我又在舞台左边搞一个表演区,这里是一个处长的家,是个腐败分子,已经是凌晨两点,他和他的老婆,拿出几捆钞票,在商量,如何对付纪检会的调查,把这票子给存到哪里去——这就是对比法,反映两种不同的人格。

例如冯骥才有个小说《高女人和矮丈夫》,也是强烈的对比法。

9毒酒法

古今中外,这个方法在剧本中常常使用,大有效果。

1979年,我二十来岁,当时我偶然看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看到了李闯王故事,看到了李信和红娘子故事,李闯王杀李信的故事。我觉得可以写成戏。于是就写了一个大剧本《千秋恨》。第七场,牛金星在闯王面前挑拨,说李信想谋反。李闯王偏听偏信,点头同意。于是牛金星就拿着毒酒,去往李信营地。高夫人坚决反对这样搞,李自成拂袖而去。恰好红娘子来到高夫人这里,得知消息后,赶快向着营地赶去……

(这里就又涉及到一个方法:追赶法。这里要出危险了,那里向着这里追赶,来报信,阻止,最后当然是来迟一步……《血染乌纱》,老家人向着刑场追赶,也是这种手法。)

李信喝下了毒酒,红娘子晚来了一步。

这种毒酒法许多戏里都有。

例如郭沫若的《屈原》:最后一幕,奸臣要害屈原,把毒酒作为一杯甜酒送给屈原,屈原当时没有喝。一会儿婵娟逃到了这里,又饿又渴,于是屈原就让心爱的女弟子喝下了这杯甜酒,结果,是毒酒,毒性发作,可婵娟含笑说:我高兴,我用我微贱的生命,换得了先生的最可宝贵的存在!——这个毒酒法使用得很好,很有效果!

10死亡法

利用死亡,可以大做文章。

《罗密欧与朱丽叶》,朱丽叶喝下毒药,死了,罗密欧赶来,看到爱人死了,于是服毒自杀;可一会儿朱丽叶醒来了,她吃的是安眠药,她是用这个办法逃出来,她醒来时,看到爱人因为误会而死,她也活不下去了,也服毒而死,一场大悲剧!都是利用死亡大做文章。

老作家黄宗江在四十年代有一个剧本《大团圆》,里边有个老三,小资情调,爱浪漫,他追求表妹,可表妹不同意,老三就学少年维特,搞自杀,他吃下了安眠药,结果把一家人吓得不得了,台上闹腾腾,可妈妈一问,最后笑说,这不是安眠药,是泻药……一场闹剧!也是以假的即将死亡来出戏。

古装戏《.杨乃武与小白菜》,因为有人恐吓,所以小白菜反正不讲实话,反正是咬着,说杨乃武和她有奸情。主审官最后想出一个办法说,杨乃武和小白菜你们已经都被判处了死刑,明天处斩,本官同情你们,你们今夜就住在一块,说说知心话吧!

于是,二人就住在一块,人到死时讲真话,小白菜就把被人恐吓的真相讲了出来!

而在隔壁的房里,主审官和几位官员都在偷听和记录,于是这案子就审清楚了!——这里又讲到了一个:

11隔壁法

利用隔壁偷听来解决矛盾和引起戏剧矛盾,都是一种可以出戏的办法,古今中外许多戏都这样做过。

同学们搞艺考,如何来运用这个方法呢?可以套一套!

12隐瞒法

讲到隔壁法,我就想到我的一个剧本:《奶奶再爱我一次》,(马上要上演了)这个奶奶有一个孙儿,在美国留学;有一个孙女,在读高中。这个孙女不听话,吃了摇头丸,在舞厅闹事。被派出所喊到这里训话。奶奶仗着自己的儿子是银行行长,所以跑到派出所来要人。可是,她却在隔壁屋里听到了一个真相:她的孙儿并没有到美国留学,而是因为在黑网吧上网、吸毒、绑架杀人而在两年前处以了死刑——这里就是隔壁戏,同时也是隐瞒法:

一直瞒着奶奶,说这孩子到美国去了……

一开场就是瞒着的,于是剧情就一步步展开、发展,到最后亮出真相,戏结束,主题也就达到。许多戏都是运用这个办法。

13两人真假法

利用一对双胞胎搞戏,这是办法,例如《哥俩好》。一个人其实是两个人。南斯拉夫《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就是:德国人要防止瓦尔特。他们于是就反守为攻,搞了一个假瓦尔特。于是就是真假瓦尔特。这个戏就好看了。中国戏曲也有真假美猴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