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中国古代每天是十二个时辰?

古代劳动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太阳出没的自然变化规律而进行生活、生产活动,很早以前就有了时间的概念。便根据日常习惯总结,将一昼夜划分成了十二个时段,也就是十二个时辰了,每个时辰段都是根据太阳的出没规律、时间前后来制定的。十二个时辰也就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段等于现在的2小时。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在使用十二时辰制度,要说为何是十二个时辰,这与我国古代的历法和文化有关。

古有干支法记年号,其中有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的“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就被用来作为十二时辰的计时方法。

又可以根据这些时段的现象,和人们的行为活动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人们是通过生活经验、习惯和这些现象来决定十二个时辰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地支的来源,月球与地球公转比为1:12(但实际上应该是1:13),而古人认为阴阳平衡所以计数为十二。?

十二时辰的设定来自于古代伟大劳动人民的实践和总结,不过这只是一个设定人民广泛认同的结果而已,就像重量长度单位一样,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计量方法。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印度就将一天分为了六个时段,每个时段相当于现在四个小时,而现在世界上统一的时间段为24小时,但不少钟表上依然使用了12小时计时方法,也依然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