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孝始于事亲文言文翻译
1.
1、我家前辈(先,已亡故的)是周朝廷的太史(也,肯定,译为是).从很古前辈曾经展示功绩声名在虞夏之代,编辑记录理天衙门的工作.后辈人历代逐渐衰落,断绝在我这里啊!2、何况啊孝行开端在侍奉父母老人,发展到工作为君主,完成在树立自身(道德修养),(.x)弘扬名誉到未来的时代,凭此凸现父母的成就,这才是孝行达成的大处.(者,限定字前的内容范围,)3、我作为太史却没有编录(论,条理清晰的表述与记录;载,记载),荒弃天下(人类社会及依存的自然界)的历史文化(文,文饰,与质相对),我极度耽心呀,你对此(其,指代前事或具体人,此指废史文及甚惧的全部内容)牢记啊!4、伏羲极端纯粹宽厚,开创《易》八卦.尧舜达成鼎盛,《尚书》记载着,礼乐制作啦.(商王)汤(周王)武达成兴旺,世人唱诵着(,x).《春秋》收集嘉言懿行驳斥卑劣品行,彰显三代(夏商周)达成的道德,表扬周朝廷,不是仅仅讽刺挖苦就拉倒了(结束).5、何况士人(四民之首的职业人)品行高尚成效显著却不任用(任命适宜职务),执掌国家权力的领导形成的耻辱;君主上级圣明却道德的功绩没有广泛流传,是具体办事执行机构的失误.。
2.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开宗明义章》
意思: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 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是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附《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原文:
仲尼①居,曾子②侍。子曰:“先王③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④,民用⑤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⑥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⑦。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⑧,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⑨,中于事君⑩,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注释
①仲尼:孔子的字。春秋时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鼻祖,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②曾子:曾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孔子的学生。
③先王:先代的圣贤帝王,旧注指尧、舜、禹、文王、武王等。
④以顺天下:使天下人心顺从。顺,顺从。
⑤用:因而。
⑥避席:古代的一种礼节。席,铺在地上的草席,这里指自己的座位。
⑦教之所由生也:古有“五教”之说,即: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儒家学者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育的出发点。
⑧毁伤:毁坏,残伤。
⑨始于事亲:以侍奉双亲为孝行之始。一说指幼年时期以侍奉双亲为孝。
⑩中于事君:以为君王效忠、服务为孝行的中级阶段。终于立身:以建功扬名、光宗耀祖为孝行之终。《大雅》:《诗经》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西周官方的音乐诗歌作品。“无念”二句:语出《诗经·大雅·文王》。
译文:
孔子在家中闲坐,曾参在一旁陪坐。孔子说:“先代的圣帝贤王,有一种至为高尚的品行,至为重要的道德,用它可以使得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没有怨恨和不满。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曾子连忙起身离开席位回答说:“我生性愚钝,哪里能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说:“那就是孝!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行派生出来的。你还是回到原位去,我讲给你听。一个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所以要特别地加以爱护,不敢损坏伤残,这是孝的开从园还城始,是基本的孝行。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遵循天道,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这是孝的终了,是完满的、理想的孝行。孝,开始时从侍奉父母做起,中间的阶段是效忠君王,最终则要建树功绩,成名立业,这才是孝的圆满的结果。《大雅》里说:‘怎么能不想念你的先祖呢?要努力去发扬光大你的先祖的美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