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为什么不喜欢苏轼?

苏轼的后半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为官之路很不平坦,曾写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调侃过自己。据说王安石因苏轼改了他放在书房乌斋台上的两句诗,而将他贬谪到廉州(今广西合浦县),谁都会觉得王安石身为宰相,心胸也太狭小了吧,但如果结合当时政局,不难发现,表面因改诗,其实背后原因是因为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后半生的颠簸,都跟其与王安石政见不同有关,和改革派唱了反调。

两人交锋始于开始变法这一年,即熙宁二年(1069年)

三年前苏洵病逝,在朝中任判登闻鼓院事(受理民事诉讼)的苏轼,带着兄弟苏辙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后,苏轼还朝正赶上王安石变法,与老师欧阳修一样,站在变法的对立面。

1071年,王安石不满苏轼上书谈论新法弊病,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事后苏轼自请离京任职,在杭州当个二把手,掌管粮草水利,之后陆续在山东密州,江苏徐州和浙江湖州任地方官,直到1079年,此后,苏轼的从政之路更加崎岖和凶险。

苏轼一生被朝廷贬官多次,以黄州、惠州和儋州三次为时间最久

第一次是元丰二年(1079年),十年的变法太急于求成,许多官吏欺上瞒下,扰民伤民之事多有发生;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直接抨击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而引发?乌台诗案?,最后被御史台逮捕,御史台也抄获了苏轼寄赠他人的大量诗词,导致牵连者多达三十九人,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之风,加上高太后出面说情,苏轼由开始判为两年刑期到后来坐了103天的牢,还是被贬到黄州(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

1084年,神宗驾崩,年幼的哲宗即位,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东山再起,但不满以司马迁为首的旧党执政后的腐败,抨击保守势力,又不能容于新党,无奈之下,再次自求外调又去了杭州。

1086年王安石病逝于南京。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由于苏轼有着一贯的政治立场,加上元祐党人领袖的身份,时为宰相的章惇将其贬官,先贬湖北定州,再贬到广东惠州。

四年之后,章惇看不过苏轼在惠州悠闲自在的生活,又将远离朝廷的苏轼贬到更远的海南儋州,吃尽了苦头,?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肉?。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途中死于常州。

在变法大事面前,王安石是不留情面的,为了自己的主张可以放弃一切。可见,苏轼在王安石病逝前后被贬,也都是因为站在了或因曾经站在变法的对立面。

王安石与苏轼之争,只涉政见,不涉私德,不关私谊,相争之后交情还非同一般。?乌台诗案?发生,身在江宁的王安石也上书力保苏轼。王安石由?苏轼才高,但所学不正?到?圣朝不宜诛名士?,终与有机会与苏轼冰释前嫌了。在黄州待了五年后,苏轼被召回京师,专程绕道金陵看望王安石,此时王安石衰老多病,爱子新丧,伤感交集,两人相见言欢,把酒唱和。

总结

王安石去世后,苏轼给予了最高评价:?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在危难之时,政敌的恨意已全然消失,心中萌生的只是文人相惜的宽谅和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