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中国人鼓吹恢复“黄帝纪年”,采用农历。如果强行改换,会有什么影响?

公历是辛亥革命以后,近代中国不自信的表现,同时也是为了“全球化”做出的妥协和让步。明显在地球上,农历更准确,准确到可怕,是更先进的文明,更先进的科技,但如果要推广,那还是要等到真正“伟大复兴”以后才行,就像我们现在都默认用“日不落帝国”制定的规则一样,谁强大,其他人就要用他的规则,这样才能接轨和同步,获得更多的好处。

农历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日月合厉,至少黄帝时代应该不是,我们自古历法的基础都是北斗星,所以叫“紫微斗数”,所以钦天监那么重要,所以“摄提格”是个官职,相当于现代的“超算”系统。紫微垣就是北斗星的天区,本质上反映的是地球自转和整个银河系之间的关系,更通过算法巧妙的结合了日和月的变化。

中国的科技系统不是像西方文明一样简单的观察太阳和月亮。农历“日”和“月”的算法,只是对“日地月”这个系统运行规律的一种近似演算。农历这种历法算法,其实更适合超脱太阳系的更广泛的星际空间,因为参照点并不是在太阳系内部。也许农历叫“星历”或者“银河历”更合适。

如果我们换一个星球生活,现代的公历将彻底失效,需要重新制定。但是农历经过本地星球的运转规律换算,将依然正确运行,甚至可以经过换算在银河系内部不同的星球“同步时间”,因为参照点不在本恒星系内。

提出一个思考吧:其实我们现在对“科技”的定义过于狭隘了,非要用“电”的才算科技,但其实我们人类连“电”到底是什么都没搞懂,我们现在了解到的都还只是“现象”。我们用了全世界的电脑去演算,也不能准确预测气候变化,现代的“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的本质,已经越来越接近易经和八卦了,而且用途也同样是“算卦”,或者说叫“预测”。这看似简单的农历,什么都不需要,持续稳定的运行了几千年,依然没有太大的误差,依然可以相对准确的预测气候变化,难道这不是更先进的科技吗?耗费那么多资源还不准确的“科技”真的就是“先进”吗?

至于用什么纪年,这倒是没那么重要,无非就是个纪念,中国古代也没真正用过“黄帝纪年”,咱们都是“皇帝纪年”。至于“黄帝纪年”这个说法和想法,本身就是按照西方的观念说出来的,其实潜意识里更矛盾,更不自信。而且我们也不用担心中国人忘祖,就像圣诞节,中国人也过,其实就是图个“好玩”,没见谁真的把耶稣当祖宗的,如果把全世界连起来,中国人恨不得每天都是一个节,每天都有点意义,这也没啥坏处,没必要过于吹毛求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