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盗墓贼说「葬山不葬顶」?

这是一句堪舆术语,是盗墓的人总结出来的,意思是说,埋葬死者不要选择山顶。史上的陵墓并非不藏山顶,‘’陵‘’字的本意就是山顶的意思(例如,“山无陵,江水为竭……”这里的陵就是山顶)。春秋、战国及西汉早期陵墓一般都葬于山的最高处,或接近山顶的位置。西汉中后期的陵墓一般葬在山岭之上,不选择最高处。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大都选择挖在半山腰处;隋朝、唐朝至宋朝的墓,一般埋在山腰、山坡下面。特别是唐朝,大人物的陵墓选择山体之内,也就是凿洞入山,乾陵就是特殊一例,最能令盗墓者“望而兴叹”的就是这一类大墓。为什么会出现“由山顶,向山腰,山坡逐渐过度”这样的演变呢?这主要是人们对风水的了解也是由浅入深的逐步认识。 ?看到远处的山延绵起伏,有隆起有低落,堪舆学称之龙脉。山为什么会隆起?是气的作用,是龙脉里的地气在运行,运行时气旺时使得地面高耸起来。最高的地方也是地气最旺的地方,龙脉渐渐走低,等到山脉彻底消失时,前面一定有河流了,堪舆学中称之“气遇水则止”。春秋战国时墓地选择最高的山顶,就是因为最高的地方是祥气最旺,最足的地方。可是为什么后来又选择“岭”或“坡”了呢?堪舆学中还有一句话叫“气遇风则散”。山顶虽然祥气旺足,但山顶却风吹不止,也就是高处的风要比低处大,把龙脉释放的祥气吹散了,最高处并不是最佳祥瑞之地。所以,后来的人们选择墓地就降低位置,选择岭或坡作为葬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