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先秦:

太初:天地未分前的混沌状态,其含义与太一、太极相近。《庄子·天地》: “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庄子·知北游》:“外不 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成玄英疏:“太初,道本也。”《白虎通义·天地》: “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又引《易纬·干凿度》: “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成玄英认为: “太,初始也,元气始萌,谓之太初,言其气广大,能为万物之始本,故名 太初。”孔颖达:“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太易:宇宙形成过程中“未见气之前”的阶段。与《易传》中的太极,《老子》 中的“浑成”含义相近。《列子·天瑞》篇:“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 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视 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尚书·洪范》五行说:《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 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它提出了人们所用 的五材,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作用,说明其和 农业生产有关,但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和同:和,指不同东西和合和统一;同,指相同东西的简单相加或同一。西 周末史伯首先把和与同作为有差异而又有联系的一对范畴提出。《国语·郑 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 同俾同,尽乃弃矣。”春秋时晏婴继承发挥之,认为五味相和,方能成为美羹, 进而提出君臣关系应该和而不同:“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 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而去其否。”(《左传·昭公二十年》) 孔子以和同推及人伦关系,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