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干屎橛子 (续)

有同学问,达摩为什么非要“面壁”呢?

这个“壁观”笔者没有研究过,大概不外乎婆罗门或古印度沙门们的一种苦行修法。

在佛教发展史上,只要起义只要投诚,只要通告拥戴佛祖,那么你的法门(转眼)就由外道转正了。

这是有依据的,《金刚经》曰“一切法皆是佛法”——与“人人即我我即人人”一样,只要偷换一下概念,小乘即刻切换入大乘模式了:

格局更大了没有?

逼格更高了不是?

像史诗大片一样,转眼即成“宏大叙事”。

在禅宗发展史上,从“壁观婆罗门”到慧可断臂求法,它在开宗立派时,顺势就抖出了一个大包袱、点燃了一个大爆竹——围观者中惊掉了胡博士的老花镜:

“7世纪人所不记,8世纪人所不能详,而11世纪以下的人偏能写出详细的年月日,这岂非最奇怪的灵迹吗?”(《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学史)》)

“石壁”的外在意义,唐代宗密说是,“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禅源诸诠集都序》)

嗯嗯,“ 心如墙壁 ”不是说“ 心若顽石 ”、“ 毫无生机 ”,让山僧说就是“ 这个猕猴子捏不死……安得绝后再苏耶? ”在小说里就是“ 五行山下定心猿 ”那一章节。

这“ 捏死 ”和“ 定住 ”都是为了个“ 复活 ”为了个“ 破壁 ”为了个“ 打开 ”。

那么落实于参禅悟道,你把他面对“ 石壁 ”直接视为他面对“ 心扉 ”没有错。

或曰,这是阁下的意思,还是达摩的意思?

曰:这不是我的意思,也不是达摩的意思,这是禅宗的意思,是禅宗的主旨。

达摩说什么达摩做什么,以及达摩教的什么秘法;

他究竟是印度婆罗门教圈中人还是印度佛教圈中人?

东土禅师对此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就是他的三无身份,就是他不远万里在历史中的传奇“行脚”,就是憨山说的“ 为问西来成的事,今人都只解贪程 ”:

他们选他做“ 禅神 ”的时候,他仅仅就代表了一颗心——据此形象为之拟文,并设计言谈举止、隐代表征。

只要不怕失望,有谁觉得这是对他们偶像的大不敬,现在资讯这么发达,天竺又是个几千年不带多少变化的奇葩之地,你直接搜索印度苦行僧,找到当年达摩的身影不难……

这老胡(达摩)留下的遗产是什么,还要说么诸君?

噫——,就一“ 无影杖子 ”,宣示其“ 独一无二 ”的心;

就一“ 无底钵盂 ”,宣示其“ 一无所有 ”的心。

所以不要问这是不是当年达摩的嫡传心法啦还有诸如达摩易筋经谁家的正宗?

噢亲,参禅悟道的人钻进这个牛角尖,还想破眼前千仞石壁,想都不要想啦。

就是说,“施主你着相了”。

换言之,当中国的丛林禅师创建禅宗品牌的时候,或者说,就是当他们审视历史聚焦中岳,决定奉达摩为偶像时,某种意义上,达摩就只是“ 直指人心 ”的代表而已,包括佛祖在修证中的意义,“ 即心即佛 ”马祖说得还不清楚?!

禅宗的(主流)修法是以参话头儿为主的,虽然有些禅师也有意识无意识地把“疑情”与“持咒”(念佛)结合起来诠释宗旨。但是他们对达摩传得什么,实质上毫无兴趣,甚至“老胡”搞得那一套静坐、“壁观”亦在禅宗的竭力排斥之列!他们只是对老头那模糊的身世、孑孓的身影感兴趣——没有大片的历史空白,何处置喙?怎么创作?

从禅宗修法去看,“面壁”的目的实在是为了“破壁”为了“打开”!

故(托名的)达摩《悟性论》曰:

“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

达摩表述的“五更”时的禅境是,“ 妙理玄奥非心测,不用寻逐令疲极。若能无念即真求,更若有求还不识。 ”《老子》总结得言简意赅,“ 清静无为 ”。

嗯嗯,张三丰以《无更道情》奉和达摩的《五更偈》,“ 金丹花儿快乐念,念上一声佛,南无花开叶儿落。 ”没啥子稀奇,他是出“少林”入“武当”的道士,用阴阳八卦精气神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改造一下禅偈,有啥子稀奇塞?!

故此“石壁”者,请维摩诘说法,就是“芥子”;

请古佛说法,就是“庭前柏树子”,也就是又一个“包袱”又一个“爆竹”;

请云门说法,就是“干屎橛子”,也就是又一个“包袱”又一个“爆竹”;

禅宗一路走来,就是一路的抖包袱一路的放爆竹,你说它能不火么?

你说它不演化为“口头禅”还能是什么?

直到修行人在“吾人心”里,清晰地听到“阴阳生返复,普化一声雷”,啊呵呵,爱了爱了。

请象山先生讲学,“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请马丹阳论道,“顿觉眼前天地窄,壶中日月结灵砂。”

请悟元子论道,“壶中日月独归我,袖里乾坤不让伊。”

达摩属于狠人话不多的角色:

全部家当都随身在,没藏着没掖着。

一则说了人大多也不知说的啥;

二则禅杖上面挂的什么,请自助看。

啊?不就是一只一般人不愿多看一眼的破皮孩子么?

还是 “ 一只 ”?

是的,就那“ 一只 ”!

那是老头宣示“独一无二”老头表达“唯心主义”的鲜明旗帜-`д?-

啊?还没有鞋底?!?_?

是的,和没有树根、没有船底、没有琴弦一样,和“不方不圆”一样,和“是方是圆”一样,都是红尘中的“无厘头”,都是禅宗惯用的隐代。

道系借走后,除了张三丰由“少林”带入“武当”的“ 无根树 ”,还有吕洞宾的“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由此广为人知。

什么是“ 精神生活 ”?

噫——,这还用说啊?

笔者怕说不好,请高道说吧:

至人本无梦,其梦乃游仙 。”

什么?至人是说自己(修到)不会做梦(的境地)了?

谁教你的(道)?是砖头还是瓦块?!!

嗯嗯,不要客气,用这砖头瓦块劈头盖脸地砸那“望文生义”的憨憨,真的是为了他好哈。

噫——,至人的意思是,他不再被“颠倒妄想”控制了……

那不被控制之后呢?

一并答复喜欢刨根问底的同学,哦哦祝贺你:

“才出狼穴又入虎口”,阁下又将“为道所困”哈?_?

那为道所困者是什么角色?

就是至人也叫非人啊。

那至人非人何许贵人也?

“还是乞丐。”

白话说,就是他能不再被各种欲望牵着鼻子走了哈……

白话说,就是他不再是迷哥迷妹,也不再为挎什么包包戴什么饰品迷惑,或者出门骑驴子还是骑马还是“御风而行”随便喽……

游仙 ”者,崔公曰“ 入药镜 ”佛曰“ 入定 ”:

小我(人)契入了大我(天),吾人之心,当下瞬间,化为一个(与天地与宇宙等高同宽的、肇曰“会万物为自己”象山曰“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 大圆镜子 ”,“虽愚夫愚妇行之,亦可立跻圣域”即立跻于“天人同构”的、“不方不圆”的、“不可思议”的境界。

《大学》曰“ 止于至善 ”,禅宗说“ 大圆镜智 ”。

达摩又说:“ 罪从心生,还从心灭 。”

所以这时,“老胡”就准备只履西归了哈。

换个说法?啧啧,咋说咧?

就是要人把“镜子”也“扔了”或“打碎”……

求唯美的、无腥味的说法?有啊:

景岑:“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曹山:“ 月落后相见 ”;

雪窦:“ 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 。”

黄龙:“ 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 。”

张伯端:“ 项后有光犹是幻,云生足下未为仙 。”

张三丰:“ 金丹花儿快乐念,念上一声佛,南无花开叶儿落 。”

比起以上婉约的“诗情画意”,二祖被初祖的沉默不语“逼得”惨烈不?

如果说“拈花一笑”是“禅宗寓言”中最优美的没有之一的“童话”,那么“最励志”、“最残忍”的就是这则“断臂立雪”的“段子”了……

断臂得法 月落后见 ——丛林禅师以此“断臂”隐代彼“月落”,即便这个与那个“燃指供佛”一脉相承的禅意我已了然于心,但也仍然不觉地感到一阵凉意……

它的背后就是印度文化自古所宣示的“无生”精神在佛教上的投影……

所以以“长生不死”为极品诉求以“福禄寿禧”为上品诉求的“中华家”,“三哥的世界难懂。”

而从天竺传统崇尚的“死\亡\学”的“文化审美”视角看过去,一只胳膊算什么?“将首就白刃”又如何?再自然不过了,犹似春风……都是浮云……

“拉幕吧,戏做完了。”

简注一下:

”者,“ ”也“ ”也。

落实于修证,即苦谛即魔障,就是人心在“着相”后产生的伤脑筋的妄想或情绪,所谓“一切法从心想生。”而人又无法挣脱所谓“造业”所谓“烦恼”。被种种困扰的乔答摩·悉达多他一生所考虑的就是如何“解开”这个“束缚”。

难就难在人在成长的一生就是不断“ 着相 ”的过程,你说它好解脱么?!所以又叫“ 业\力 ”(不敌)又叫“ 习\气 ”(难除)道曰“ 绝学无忧 ”。

这个解脱的过程与人生与天演(进化)而言就是“ 颠倒颠 ”就是“ 倒行逆施 ”就是“ 扭转乾坤 ”就是“ 取坎填离 ”就是“ 水火相济 ”,故而起步犹如“逆水行舟”不“ 竭尽全力 ”不“ 用心 ”行么?这就叫“ 有为 ”这就是“ 修行 ”,它预期的结果就是“ 心亡法亦亡 ”道曰“ 清静无为 ”,就是一颗寂静的、不再自寻烦恼的“ ”——所以我们参禅悟道时,要反省自己是否理解了(“理入”)那些“庞大叙事”,要警惕自己是否被某些不同凡响的“ 宏大叙事 ”牵着走,是否在为某些荒诞不经的“ 宏大叙事 ”付出了“不计代价”……

极\端\主义思维或情绪,于各种宗\教,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

大师说:

诸君反观内省,一朝入道,那么就觉悟了:

“如来”在哪?

原来,一切都发生在我们心中……

而世人们讲起老胡(西来、渡江和返还)的故事,津津乐道的不是他不远万里的行脚,就是“如如不动”地一坐十年,最后是一只履留在空棺中一只履挂在禅杖上西归老家——大师叹息,又有几人,知道这个段子中(关乎参禅悟道)的——“ 如来亦如去 ”——的内涵呢?

哦,留个作业:

有朝一日,万事咸备、机缘巧合,诸君也得邂逅此情此景,又将怎么处理那面“镜子”?

嗯嗯,种种译文,这个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