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溪村历史文化精髓是什么

潮溪村,位于雷州市龙门镇,是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省级古村落。这条村子有古榕树林、有古民居、有抗日光荣史、有说不完的故事。

村子按易经设计

在古时雷州,潮溪村是个既富且贵的村落,村中为官者众,读书人多,富甲一方者也多。

潮溪村位于雷州市龙门镇北四公里,全村人口有1200多人,建于明代末期,为陈姓世居,早在2005年就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选为第二批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后又被广东省评委历史文化名村、省级古村落。

村庄坐北向南,后有青山连绵,前有绿水悠悠,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有这样的赞誉:“住在潮溪村,葬在潮落港”,由此可见人们对这块风水宝地的推崇。潮溪村为什么好风好水呢?据村中老人介绍,潮溪村坐落在龙门镇谷围岭南麓,气势雄浑的大山成了村子的“靠山”;雷州母亲河南渡河的支流从村子前方流过,河水潮涨潮落,陪伴了村子数百年,源源不断的河水也象征着财源滚滚。村子两边有数百米宽的陆地,接通公树岭。村子的南北东三面由深坑水田和溪流将村庄围住,就像护城河一般。后有靠山,前有财源,如此独特的地势使得潮溪村成为一块人人称赞的风水宝地。村子中有河溪环绕,每日看潮涨潮落,听浪声拍岸,“潮溪”之名也由此而来。河流连通南渡河,继而通向大海,古时村中的大户人家修建房屋,从外地订购建筑材料,经海运到达南渡河,接着再运到潮溪村。

近日,我们慕名前往潮溪村。早上出门时,湛江市区风雨大作,摄影记者非常担心因天气影响拍不出好照片,没想到经过一个半小时车程到达潮溪村后,云雾散开,阳光从云层中射出来,能见度极高,向导连说我们与潮溪村有缘,是潮溪村的贵客。

我们跟随向导穿过一条草木葱茏的幽静小道,来到村东门震兴门。潮溪村依照易经八卦来设计村子,***设有三大闸门楼,东门是“震兴”,南门是“离明”,西门是“兑悦”。东门是喜庆之门、纳福之门,村中年轻人结婚的接亲队伍要从东门进,尊贵的客人也会被主人邀请从此门进。村子四周原有围墙,围墙外种有浓密的竹林,现在都已经没有了,不过在震兴门两侧还残存着部分围墙,提供了想象的根据。

古榕树独木成林

下了车,一行人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眼前有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榕树林,仔细数数好像有二三十棵,但是又觉得不对劲,因为这些树都是彼此相连的,倒像一棵树。向导说,没错,这片榕树林只有一棵榕树,独木成林,母树的气根长长下垂到地面,长进土里,生根长叶,逐渐的又变成了一棵榕树。天长日久,又有新的气根变成了新的树,逐渐就长成了一片榕树林。榕树在南国并不稀罕,但是独木成林就不多见了,大家啧啧称奇,纷纷拿起相机拍照留念。榕树林中还有石狗一尊,护卫者榕树林,护卫着村庄。

一片榕树林都是由一棵母树“繁衍”的,那么到底哪棵是母树呢?“走进东门就能看到啦!”向导招呼我们跟他走。走进东门,我们看到一棵更加茂盛的榕树,枝叶繁茂遮天蔽日,树形优美又透出沧桑,大树最为奇特之处在于,它的根茎不仅苍劲有力,还盘根错节包围成了一个长方体。走近一看,才发现榕树下大有乾坤。原来,大树的根茎下方是一个小小的妈祖庙,香火袅袅。大树的根茎沿着妈祖庙的外墙生长,依附于墙壁之上,经年累月后,根茎就把妈祖庙包裹住了。村民说,从有村子的那天起,妈祖庙就伫立在村口,从有妈祖庙的那天起,这棵榕树就生长在庙旁。

古民居保存得较好

潮溪村中有8条巷子,古民居大多是砖木结构泥瓦房,布局严谨有序,深宅豪门有85座,高耸的碉楼有9座,这些建筑规模雄伟壮观,装饰华丽,艺术精湛,有雕梁画栋,翘角垂檐,有漏窗、灰塑、木刻、壁画、浮雕,画面各异,或花鸟鱼虫,或飞禽走兽,或山川胜景,或人物图志,栩栩如生,件件惟妙惟肖,引人入胜。其中保存较为完好、建筑比较精美的有朝议第、观察第、明经第、儒林第、司马第、奉政第等。在村子的全盛时期,三分之二的村民是全靠地租过活的,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地租收入。建造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古石板路,据说是因为村里的富户出租田在外地,一年到头都有牛车马车络绎不绝从外地运货回来,泥土路被车子碾压,形成一道道沟壑,落难行,富户才出钱修建了石板路。现在村里还残存着数百米的石板路,有的石板上还依稀能见车轮压出的痕迹。

这些高楼大宅都是由潮溪村的陈氏子孙所建,据潮溪村陈氏族谱记载,村中人热衷于走为官从政道路,1911年前,全村***有52位学子进入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大多数村民都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在仕途上位居高位,其中四品官有3人,五品官有9人,六品7人,七品的有2人。村中还有10位妇人受皇恩诰封诰赠为四品恭人、五品宜人、六品安人等。

那么多宅子中,尤其值得一看的是朝议第。这是一座占地面积达700平方米的大屋院,由潮溪村村民陈钟祺所建。陈钟祺,字星房,是清光绪年间岁贡,诰封朝议大夫铨选县丞加二级直隶州州判,朝议第之名是否从他官名而来难以考究。房屋建于光绪年间,两进院落,第二进建在中轴线上,与传统家宅不同的是,正堂屋连着大客厅,整座院落宽敞明亮,装饰豪华,现在还能看到精美的木雕和灰塑,精雕细琢,彰显出主人的雄厚财力和不俗品味。大庭院照壁左右两边各开一扇门通向建在院下的两座碉楼,两座碉楼有道路连接在一起。据村里的老人说,陈钟祺一房家境优越,又因潮溪村位置偏僻,常有散兵和山贼来打劫。因此,主人家才建起了碉楼,以保家人和财产安全。朝议第不仅造型美观大方,其质量也是非常过硬。老人们介绍,在大跃进时期,要砌高炉炼钢铁,村民想着把朝议第的墙砖拆下来用,没想到墙太结实了,费好大力气把一块砖掰下来,一看,都掰碎了,没办法用,也就放弃了这个想法,所以现在人们在参观朝议第的时候就会发现屋墙缺了一块砖。

抗击日军曾写光辉历史

1943年,抗日战火烧到了潮溪村。潮溪村民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为了保护家园,组织起来,拿起武器跟日伪进行了三天三夜的殊死搏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据说,日伪纠集了数百人进攻潮溪村,村自卫队获知敌情后立即关闭震兴、离明、兑悦三个闸门楼,组织起来严防死守,英勇的自卫队击毙了日伪军3人,打伤数十人,但是自己也伤亡了12人。潮溪村人曾利用朝议第的两座碉楼抗击过日伪军的入侵,在南边碉楼上,还能依稀辨认出当年日伪军机枪射击的弹孔。老人们还说,有一次日军空炸时,全村人都跑到了朝议第里避难。突然,从飞机上扔下来一个炸弹,大家都吓傻了,以为会被炸死,没想到炮弹没有爆炸,原来这是一枚哑弹,大家都说,一定是妈祖娘娘保佑了村民。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初期,潮溪村是海七区(现龙门镇前身)区公所所在地,是潮溪人民公社社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