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也被“微博控制”他把自己的日记复制了几份在朋友圈里传阅

曾国藩年轻时是个愤青。“他自负,却不见别人。”。30岁时,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决定学做圣人。他的方法是写日记,但他的日记和普通人不一样,很像今天的微博。

曾国藩的日记不长,几叉,一两百字。这主要是生活素描。从早上起床,吃什么,说什么,甚至晚上做什么梦,这些都一一记录下来。然后,我回忆了一下那天的言行。当我发现哪一个不符合圣人的要求时,我自责并深刻反思。更重要的是,曾国藩写日记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别人。虽然当时还没有互联网,可以在网上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粉丝互动,但曾国藩自有办法。他抄了几本日记,在朋友中传阅。朋友会评论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批评或者鼓励,就像现在粉丝的帖子一样。

比如有一次,我的朋友沃恩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这样学习的。我们要努力向前,振奋精神,扫除一切杂念,娱乐八卦,专心做一件事,投入进去,静下心来,换一个人出来。这就是功夫的进步。愿意分享。

曾国藩看到后的反应是“冒汗”,然后感叹“用这种药石不安全”。

还有一次,他在日记里抱怨罗对他冷淡。他的三哥曾国华评论道:“我哥看起来很尴尬。”这让他觉得自己是个清醒的人,想起自己一直以来都很自负,毫无疑问会向长辈汇报或者说话,于是猛然醒悟。

日记通常是非常私人的事情,通常对外人严格保密。但曾国藩为何如此开放?

事实证明,他虽然能坚持不懈地在日记中剖析自己,但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或坏习惯是非常困难的,他总是不停地改错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比如他在日记中发誓“夜不出门”,但他却经常“奉道而行”。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北京刮大风,他依然“无事不出门”。回来后他深深自责,“这么大的风他都坐不下,凭什么冲动!”12月16日,菜市口想杀人,别人邀他看好戏。他是“快乐幸福”的。

内修的效果并不理想,这让曾国藩意识到,仅仅靠自我反省和自我监督是不够的。于是他把自己的日记公开,让很多人来看自己。并通过“跟帖”和亲友的评论,警醒和提醒自己,形成强大的外部监督力量。用他的话来说:“它必然会受到刺激,被迫去实现某种东西。”完全监控自己通常是不靠谱的。只有在外界的压力下,人们才能做出真正的改变。

曾国藩的才华并不高明。但到了清代,他成为“内圣外王”、“中兴之臣”,与他的修养和不断提高是分不开的。在他的生活中,写这种类似“微博”的日记,公开给亲朋好友,已经成为他最重要的自学方式。

一个人最难克服的就是自己。即使你有很强的自制力,有时候也会被自己打败。所以,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会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强大,而是能够放下身段,放低自己,不断从外界汲取力量。这是曾国藩最聪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