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县古城墙的由来
威县历为畿南重镇,县城位于县境南部。县城元初曾为洺州县县治和威州州治。明洪武二年(1369),降州为县,始为威县县城。城区总面积4.4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
威县古城在冀南久负盛名。古城池按太极八卦之形筑为方形。城周匝6里64步,城墙高1丈3尺,厚9尺。明成化后地方官相继对城池进行土建,至弘治十二年(1499),知县刘镒进行了增修。正德九年(1514),知县崔节奉兵备副使刘文宠檄修,城墙高3丈2尺,厚下阔3丈,上阔1丈5尺。建城楼、角楼、瓮城各4座,料敌台24所,每台上盖腰铺3间,垛口1411个,威县古城始具规模。至明嘉靖四年(1525),知县钱术又增修外郭,高1丈,厚1丈5尺有奇。挖深护城河,绕栽树木,城池更加牢固。二十六年(1547),知县胡容修城浚池,并为四门题额,东曰“迎和”、西曰“迎成”、南曰“迎薰”、北曰“迎恩”,后改为东“迎和”、西“岳秀”、南“向志”、北“迎恩”。隆庆三年(1569),知县焦冕将垛口用砖修补,垛口增至1662个。万历二十一年(1593),知县史学迁改门额为“东襟沧海”、“西控邯山”、“南达天雄”、“北拱宸居”。迎和、迎成、迎薰、迎恩为四门外之桥名。清顺治、康熙、咸丰、同治年间各有修葺。宣统三年(1911),西墙、北墙坍塌,知县居贤补修。民国九年(1920),知县蔡济襄因防匪乱,修补垛口,又于城四角各修更铺 1间。
城内街衢,据清康熙《威县志》载,四大街东西南北相对。环城小街15道,南北向8道,东北向7道。城内主要建筑有县署、文庙、城隍庙、关王庙、八腊庙、文殊寺、儒学、洺阳书院、文昌祠、名宦祠、社稷坛、魁星楼、北极阁等,今俱无存。县署在城西北隅,旧为州治。元至正十四年(1354)州尹王伯大重修,明嘉靖知县钱术、胡容增修。清康熙间知县陈永升、李之栋相继增修。光绪十九年(1893),知县张联恩又于大堂后建起二堂,二堂旧址改建上房,东侧筑起土台。民国时期,也各有修葺。
至民国十四年(1925),城墙之上角楼、敌台、腰铺及外郭均已倾圮无存,城垣门楼亦多坍塌。民国二十七年(1938),抗日民主政府发动群众将城墙拆除。后在西、北、东三面城墙旧址修了柏油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