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北的历史事迹

在戚继光主持修建的这些墩台和敌楼中,有一座是最为特殊的,那就是寡妇楼。寡妇楼位于太平寨长城西端,高踞山顶,楼为方形。关于寡妇楼名称的由来,史书并无记载,而在当地百姓中,却流传着一个悲壮的传说。在戚继光指挥修长城时,有一支河南籍的士兵。其中有12名士兵的妻子,见丈夫数年不归,心中惦念,便商量好结伴到边关寻夫。她们翻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长城脚下,不料她们的亲人却已为修筑长城献出了生命,她们悲痛万分,在墓前痛哭。戚继光路过这里,见此情景,忙好言劝慰,并发给每人一笔抚恤金,劝她们回去好好抚育儿女,瞻养老人。12名妇女抑制着巨大的悲痛,***同商量后,决定献出抚恤金,作为修筑长城的费用,并留下来,继承丈夫的遗志,投入到修长城的行列中,以身报国。最后终于修起了这座敌楼。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们这种深明大义、为国分忧的壮举,就把这座敌楼命名为寡妇楼。在近年来的修复工程中,还确实出土了一些簪、钗等妇女用物,证明当时确有妇女居住。

朝霞晨晖中,太平寨的戚继光的高大石像熠熠生光,甲胄披风,顶盔佩剑,傲然屹立在蓟北雄关,像是仍在AA望遮天蔽日的古代烽火,像是仍在静听惊人魂魄的渔阳鼙鼓。多少往事,多少荣辱,多少盛衰,随着那滔滔的AA河水流逝了。而中华民族宏伟博大的情怀和威武不屈的精神,却牢牢地凝结在高峰险隘 之上的古老城墙中,永不磨灭。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至1424年),明朝在蓟州北部、泃河岸边的黄崖口修建了一座独特的长城防御工程,设立了黄崖关提调公署,常年驻兵把守。 黄崖关形势险峻,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发源于燕山山脉的泃河,古称“广汉川”,“老马识途”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泃河两岸的燕山山脉层峦叠嶂,悬崖峭壁,陡然屹立,逶迤于群山之巅的万里长城,在这里被山谷截断,泃河河面顿时宽阔了100多米。因此这里成为了沟通燕山南北的天然关口要道。因为这里的山崖在夕阳西照时往往会放射出万道金光,使山崖呈现出金黄色,因而得名“黄崖关”。

明代的黄崖口关关城建筑由城墙、正关、水关、东西稍城、墩台、城内八卦街、提调公署衙门等组成。

黄崖口关关城是一座不规则的刀把型的城池建筑,南北最长达270米,东西最宽达200米。城墙周长达890米,总面积约38000平方米。城内有一道纵横南北的子墙,把黄崖关城自然分割成东、西两部分。靠近山体方向的西墙,因为靠近山体,筑墙时先把山坡切成立面,然后砌筑墙体。在长期的水土流失中,西墙起到了护坡的作用,由于地势较高,所以西墙均高出东侧墙体一、二米不等。南墙和东墙为二次建筑,即先修建一个内墙,再在内墙外包砖。内墙墙基宽为3.5米左右,墙面用自然石块垒砌,用石灰浆粘合,墙心用黄土夯筑,夯层厚达20至25厘米,夯层之间铺了一层石子。外面的包砖基础用条石垒砌,外侧厚1.65米,内侧厚90厘米。北墙以长城为城墙,所以,北墙的结构与其它三面均不同,由砖筑墙面,用卵石添心,用石灰浆灌缝。包砖和墙心均为一次性施工而成,所以最为坚固。在东墙外侧,另有一道伸向泃河边的石墙,长50米,高3米多,是黄崖口关瓮城的南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