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歌赋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起于何时?《周易?系辞下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无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器,以个以渔。”这是《周易大传》作者的远古文化起源论。

经考究,商代宗教和艺术已相当发展,保存至今的商代青铜器的精美,至今犹今人赞叹。商代的甲骨文表明当时文字已很繁富。《尚书?周书?多士》记述周公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不难看出,周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时期。

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当时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最主要的有六大学派,即儒、墨、道、法、名、阴阳。儒家宗述孔子,其主要代表是孟、萄。墨家是战国初年墨子所创立的反对儒学的新学派,宣扬兼爱非攻、非乐非命,但保留了关于鬼神的宗教信仰。道家宗述老子,其主要代表是庄子。法家商在秦国实行变法,富国强兵,兵来韩非发展商的学说。名家重视名辩的研究,主要代表有惠施、公孙龙。阴阳家以阴阳五行解说世界现象,主要代表是邹行。先秦诸子表现了各自立说、展开争的学风。不但各学派之间展开辩论,且同一学派中间更存在着不同的支派,这充分显示了战国时期的学术自由。

在战国时期,天文学、算学、医学、农学也都有一定的发展,惜乎许多史料己经遗失了。《吕氏春秋》中保存了战国时期天文学、农学的一些资料。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可能是汉代编成的,其中许多基本观点可能起源于战国。

总之,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昌盛的时代。

直至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听从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把诗》、《书》、诸侯《史记》以及“百家言”都烧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是文化发展所遭遇的一次重挫折。

两汉时代,在经学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自然科学仍有较大的发展。在天文学上,盖天说、天说、宣夜说,各有师传,交相辉映。张衡创制浑天仪、地动仪,更是发放异彩。医学家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医学成就,编撰成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东汉后期张仲景更

加以发展,撰写了《伤寒论》。此外,算学、农学也有一定的发展。史学家司马迁写出了不朽名著《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汉代学术,虽然在经学的笼之在战国时期,天文学、算学、医学、农学也都有一定的发展,惜乎许多史料经遗失了。《吕氏春秋》中保存了战国时期天文学、农学的一些资料。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可能是汉代编成的,其中许多基本观点可能起源于战国。

总之,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昌盛的时代。

直至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听从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把诗》、《书》、诸侯《史记》以及“百家言”都烧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是文化发展所遭遇的一次严重挫折。

两汉时代,在经学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自然科学仍有较大的发展。在天文学上,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各有师传,交相辉映。张衡创制浑天仪、地动仪,更是发放异彩。医学家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医学成就,编撰成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东汉后期张仲景更

加以发展,撰写了《伤寒论》。此外,算学、农学也有一定的发展。史学家司马迁写出了不朽名著《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汉代学术,虽然在经学的笼罩之下,仍然有光辉的成就。

魏晋时代,玄谈盛行,中国文化的发展转入一个新的时期。玄谈的兴起是对于汉代经学的反动,是一次相对的思想解放,从汉代经学的束中解放出来。当时以《老子》、《庄子》、《周易》称为“三玄”,实际上是崇尚老庄,以《老》解《易》。何晏、王弼兼孔、老,嵇康则公开声称“非汤武而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当时老庄道家学盛行起来。《晋书?王行传》云:“魏正始中,何晏、王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书?向秀传》云:“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方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惠帝之世,郭象又述而广之。儒墨之迹见,道家之言遂盛焉。”这都说明了道家学说流行的情况。当时还有人研究“

辩”(鲁胜),有人探讨公孙龙(阮裕),呈现出思想活泼的景象。当时玄学的思想观对于文学、绘画、音乐、建筑也都发生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为一代风尚。

西普之世,表危页著《崇有论》,对于道家“贵无”的思想提出了犀利的批判。西普的覆亡,坚持抗敌斗争的刘琨总结“国破家亡”的教训,得出了“聃周虚延”的结论,对于玄谈之风进行了责。两普南北朝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处在动荡的过程之中。

唐代韩发动对佛老的批判,以复兴儒学为己任,但是没有能够建立超越佛老学说的理论体系。到北宋时代,理学兴起,才恢复儒学的权。周敦题以《周易》为凭借,汲取了道家的一些观点,写成《太极图说》、《通书》,是理学的开端。张载以“气”为最高范畴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对于老子“有生于无”与佛教“以山河大地为见病”的唯心论进行批判。程、程题以“理”为最高范,提出“天者理辩”(鲁胜),有人探讨公孙龙(阮裕),呈现出思想活泼的景象。当时玄学的思想观点对于文学、绘画、音乐、建筑也都发生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为一代风尚

西之世,裴危页著《崇有论》,对于道家“贵无”的思想提出了犀利的批判。西晋的覆亡,坚持抗敌斗争的刘现总结“国破家亡”的教训,得出了“聃周”的结论,对于玄谈之风进行了谴责。两南北朝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处在动荡的过程之中。

唐代韩愈发动对佛老的批判,以复兴儒学为己任,但是没有能够建立超越佛老学说的理论体系。到北宋时代,理学兴起,才恢复儒学的权。周敦题以《周易》为凭借,汲取了道家的一些观点,写成《太极图说》、《通书》,是理学的开端。张载以“气”为最高范畴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对于老子“有生于无”与佛教“以山河大地为见病”的唯心论进行批判。程、程题以“理”为最高范,提出“天者理也”、“性即理也”的命题,建立了以“理”为中心观念的比较完整的体系。到南宋,朱、陆九渊分别维承并发展了北宋时代的理学理想。

宋元明清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演变的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理学占有主导的地位,因而对于理学的性质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应进行较详的分析。由于理学是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评价理学不得不牵涉到先秦儒学的儒家人生理论的基本性质,理学与佛老的关系,理学的历史作用等问题。

明清之际,涌现出一些进步思想家,使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黄宗羲提出比较明确的民主思想,顺炎武明了考证的科学方法,王夫之对宋明以来学术思想进行批判的总结。明政权覆灭、清政权初建,当时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错综复杂,政治上的控制比较宽松,容许学者们从事新的探索,从而达到了较高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思想学术,与宋明学术相比,确实是有所前提。但是从世界范来看,西方的文化技术,从16世纪以来,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瞠平其后了。

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震醒了先进人士,但大多数人民仍在梦之中。西学的再次输入,使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东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