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腔的舞台美术

化妆俊扮:脸部以铅粉打底,胭脂润颊,煤黑画眉。生角、旦角最常用。生角辅以“吊眉”(以网巾扎带,使眉、眼上扬),印堂润红色,以显英气。旦角上色基本相同,重在眉毛稍弯,画成柳叶状(或称“娥眉月”),唇点樱桃红。男旦、女旦均画眼睑,略加夸张,以助表演眼神功。旦角两腮加贴“水片子”,使呈鹅蛋脸或瓜子脸型。上色按角色身份、性格及剧情有淡雅、浓艳之分。前者如清贫寒儒、小家妇女,后者如帝王将相、王孙公子和夫人、小姐。?

素面:脸部不上底色,于眉、眼、额处稍加白油彩,表现皱纹,多用于老院公、市井小民及中老年妇人。?

脸谱:用各种色彩在面部勾画成种种纹样图案,俗称“开脸”,为图案化的性格化妆,多用于花脸堂。脸谱分白、红、黑、蓝、金5色。白脸表奸诈,大、二花脸多自眉眼以下勾“元宝脸”,扮奸雄;小花脸则涂“白鼻头”,多扮恶少,间以“白鼻头”表善良忠厚之人,如扮书僮进安(《玉簪记·偷诗》)、武大(《水浒记》)。红脸表忠义,如扮关公(《单刀会》)、徐达(《闹九江》)、吴汉(《赐绣旗》)。黑脸表耿直、悍,如扮包公(《曹仙传》)、杨七郎(《金沙岭》)。蓝脸表莽勇,如扮薛刚(《永平关》)。金脸表神怪或番邦将领,如扮金兀术等。此外,尚有不拘规范,应一时之需的“草脸”,多用于扮次等反面角色或扮有生理缺陷者。?

常规脸谱之外,尚有一种插以字形或动物图形的特殊脸谱。如扮《龙凤图》中马荣之妻金氏蝉花(“雉鸡精”),粉脸底,两颊绘虎字,额画桃,嘴形为“山”,以示血盆大口;扮《凤台关》番邦大将都尔亨,整个脸面画有盘曲蟒蛇吞青蛙图形,蛇尾画于额,蛇身绕过左鬓及眉,蛇口与人嘴重合,嘴若牵动,蛇口亦随之翕动,寓番邦恃强凌弱、粗暴野蛮的形象和性格。 戏装统称“行头”,分衣、盔、杂、把四箱。蟒头、宫装、绣花袄子等高档戏装归“大衣”师傅管理;大靠、箭衣等归“二担”师傅管理。戏衣设五蟒五靠,即5件蟒头、5件靠衣,有红、黄、蓝、白、黑5色,均随色称呼,如红蟒、黄蟒等。官衣分红、蓝、青素3色(件)。此外尚有帔、袄、裙,开台、箭衣、青统,以及龙套衣、茶坊衣、富贵衣(乞丐穿)、袈裟、八卦衣以及褙兜(尼姑所穿)等。“胖袄”作造型用,芦竹衣(芦管串制)和蒲包衣等用以辟汗。?

盔头分硬盔和软巾两类,归兼“值台”的“外箱”师傅管理。硬盔为纸板、铁纱和牛胶合成之硬质盔帽,有帅盔、相貂、纱帽、桶盔、紫金冠、凤冠及额子、过桥、儒巾、中军帽等。软巾指软质冠帽,由绸缎和麻类夹衬、绣制而成,有员外巾、小生巾、高方巾、中方巾、各式软巾及童角用的孩儿圈、乞丐用的凤凰圈(稻草扎成)等。

早期演出调腔,所用布景,仅一桌两椅。1960年起,新昌高腔剧团开始运用写实性布景,并添置聚光灯等设备。下乡演出用叠片迁换,并辅以投影幻灯。?1980年上演《封神榜》时,运用机关布景,表现“妲己化身”、“白鹤衔头”、“雄鹰叼人”、“哪吒复生”等,提高了上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