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云南省云龙县水磨房箐泥石流灾害
1 引言
2014年7月9日凌晨4点40分左右,云龙县功果桥镇民主村委会水磨房箐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6人死亡,8人失踪,1人受伤,冲毁房屋6户,严重受损32户。河边、水磨房、弯以头、彝族等4个村民小组153户509名群众均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700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1.5亿元,地质灾害灾情属于大型。
2 地质灾害特征
2.1 地质环境条件
区域上属于构造、剥蚀沟谷地形地貌。水磨房箐为澜沧江右岸支流,发育于彝族村西南坡的哨防丫口,自西南向东北径流,于鲁庄村汇入澜沧江,支流密集发育,呈树枝状展布。区内坡陡谷深,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地形条件复杂,沟谷两岸岸坡地形坡度大于45°;总流域面积约24.66km2,主沟长约10.3km,流域最高点位于彝族村西侧山顶地带,海拔3347m,最低点位于与澜沧江交汇处,海拔1280m,相对最大高差2067m,主河道平均纵坡降201.3‰左右,其水磨房箐山区地段纵坡降较大,山前斜坡地段纵坡降相对较小。
泥石流形成~流通区大致在海拔1540m地带分界。其中:海拔1540m以上地形陡峻,地形坡度一般30°~45°,局部形成陡崖,主要为砂岩、板岩、花岗岩等分布区,区段内沟谷支流发育,沟谷狭窄,呈“V”字形展布,岸坡地形陡峻,坡脚残坡积层和强风化带厚度较大,岸坡坍塌发育,构成了泥石流汇水区、主要物源区和流通区。村庄多沿河道两侧分布,是泥石流成灾危害的主要地段;海拔1540m以下为水磨房箐下游地段,多为缓坡地形,地形坡度一般为10°~35°,局部宽阔平缓,为泥石流堆积区,该区段分布部分村庄。
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白垩系南星组砂岩夹泥岩、粉砂质泥岩、白垩系景星组上段板岩、片岩、白垩系景星组下段片岩夹大理岩、崇山群花木岭组上段变粒岩、角闪片岩、崇山群花木岭组下段片麻岩、混合岩、燕山期花岗岩,山前地带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残坡积松散堆积物。
该区地处青藏、滇缅、印度尼西亚巨型“歹”字形构造体系东支中段与三江南北向构造体系复合部位,崇山压扭性断裂、崇山东侧断裂和鲁宝山-四角田压扭性断裂从流域内穿过,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域性断裂展布较多,崇山断裂、崇山东侧大断裂对区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控制影响大,受断裂构造影响,区内岩石风化强烈,岩体破碎、完整性差,残坡积层及强风化层厚度大。
照片1 泥石流沟上游地貌
2.2 地质灾害特征
水磨房箐泥石流流速快,来势凶猛,泥石流爆发时当地村民听到巨大轰响声和块石撞击的声音,看见沟道内石头碰撞发出的闪光。经调查,水磨房箐泥石流堆积物主要位于河边村和龙溏村之间的沟床地带、入澜沧江口处,以碎块石、砾石、砂质黏性土为主,夹杂有树枝、树干等混杂物,调查时多呈稀浆状,块石直径一般0.2~1.5m,最大3.0m,碎块石主要由砂岩、板岩、花岗岩等分布组成。最大流量在100m3左右;通过对泥石流主要堆积区和河道宽缓地带堆积物的调查,采用断面法分段粗略估算本次泥石流冲出方量75万m3,属大型沟谷泥石流地质灾害。
照片2 水磨房箐泥石流沟口堆积物
照片3 水磨房箐泥石流泥痕
照片4 水磨房箐泥石流损毁的公路及车辆
2.3 灾情险情
功果桥镇水磨房箐“7·09”泥石流灾害导致大量房屋被冲毁、人员伤亡失踪、牲畜死亡、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及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据调查统计:本次泥石流灾害***造成河边、水磨房、弯以头、彝族等4个村民小组153户509名群众均不同程度受灾,6人死亡,8人失踪,1人受伤。灾害造成房屋冲毁6户,严重受损32户;民主村老校点局部被冲毁,课桌椅受损30套;电力设施设备损毁20km,冲毁村组公路34.1km,损毁农灌沟渠30km、人畜饮水管网26km、取水坝6道、蓄水池11个,通信光缆中断6.7km。农作物受灾43.3hm2。损毁林地1350亩,冲毁泡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16000余株。损失猪、牛、羊等大小牲畜300头、家禽1300余只。冲毁摩托车8辆、农用车1辆、皮卡车1辆、三轮摩托车1辆,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直接经济损失7000万元。地质灾害灾情属于大型。
3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趋势
3.1 成因分析
功果桥镇水磨房箐“7·09”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为降雨和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同作用的结果,彝族村一带强降雨为泥石流的诱发因素,其主要形成原因如下:
(1)强降雨。2014年7月9日凌晨3时至4时,本次泥石流的形成区彝族村西南坡的哨防丫口一带发生强降雨,为本次水磨房箐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动力条件。由于该泥石流范围内气象部门无雨量监测点,无准确降雨量数据。参照邻近区域气象部门观测降雨数据:7月8日20时至9日4时,漕涧新胜村51.4mm,漕涧镇47.8mm,漕涧村44.8mm,7月9日3时至4时诺邓镇永安村的降雨量为48.7mm,水磨房箐沟谷区降雨量不少于以上区域。
(2)主沟纵坡大。水磨房箐主沟长约10.3km,相对最大高差2067m,主河道平均纵坡降201.3‰左右,水源区、形成流通区的主河道平均纵坡降大于300.0‰,较大的沟床纵坡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地形条件。此外,水磨房箐在中上游地段河道拐弯段较多、较急,为泥石流的弯道冲起爬高、淘蚀作用提供了地形条件。
(3)河道早期堆积物较多,可移动物源丰富。该区主要出露的基岩,受区域地质构造影响,岩体破碎,风化强烈,风化影响深度较大,沟道内早期的冲洪积堆积物较多,沟谷岸坡坡脚广泛分布第四系残坡积松散堆积物,且厚度亦较大,可移动物源丰富。丰富的松散物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物源条件。
3.2 发展趋势
水磨房箐依然存在丰富物源,若强降雨发生,仍将有可能再次爆发泥石流。泥石流沟谷岸坡地形坡度较大,部分地区存在滑坡、崩塌隐患,将对沟内民房及活动人员安全构成威胁。
4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
4.1 应急响应与抢险救灾
灾情发生后,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大理州国土资源局、云龙县国土资源局三级国土资源部门迅速做出应急响应,省、州相关领导及专家先后及时赶到灾区,组成省政府救灾工作组,部署现场应急抢险救灾工作。划定了水磨房箐沟谷区5个村民小组40户181人处于泥石流、滑坡危险区,进行紧急转移避让,有效控制了灾情,减少了伤亡,安定了民心。对水磨房箐流域泥石流沟谷、山地斜坡区居民点、抢险队伍驻地进行重点监测,***设置21个监测点,确定21名监测人员,按照确定的监测方案实施应急监测,确保人员安全。
4.2 应急处置措施
(1)做好已确定泥石流、崩塌、滑坡危险区居民的搬迁避让工作。
(2)对水磨房箐周边沟谷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发现隐患及时采取处置措施。
(3)受灾对象位于历史泥石流堆积物上,今后不应在现发生及历史发生的泥石流堆积物上新建房屋。
(4)尽快开展水磨房箐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可研、设计工作,对泥石流进行综合防治。
(5)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对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地段设置警示标志,严禁村民及行人进入泥石流威胁地带。
5 经验与启示
(1)灾情发生后,划定危险区,采取果断措施,有组织地开展救援和群众转移,控制灾情.
(2)开展水磨坊箐“7·09”泥石流灾害区外围周边箐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防范新的地质灾害。
(3)群测群防,树立警示牌,加强地质灾害宣传力度。主动避灾,排查属于地质灾害隐患位置告诫村民今后不得新建房屋。
(4)陡坡区耕地进行退耕还林,减少可移动的松散固体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