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雁荡山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是怎样的?

南雁荡山境内峰峦蟠迥,溪壑交错,岩洞密布,怒瀑飞奔。自然景观以山得势,因水成景,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山光水色、相映成趣为主要特色。

南雁荡山的山岳由浙闽边界的洞宫山山脉延伸而来,多在海拔500米以上,迂折蟠回。北部以明王峰为主峰。明王峰俗称大尖,海拔1千米。

在山中,九溪汇流,中贯溪滩,山水相映。分东西洞、顺溪、东屿、畴溪和石城几部分。其中东西洞是整个南雁荡山的核心。

通往东西洞首先要经过碧溪潭,潭深莫测、碧波粼粼。渡过碧溪潭,行数十步就到四角的爱山亭,亭子纯系石柱石梁石屋顶构成,风格古朴。亭前有对联:

开天窗说凉话;有大石当中流。

对联中指的是此处的两个奇景。一是石天窗。石天窗隔溪与石亭对望,它原是块峙立溪边山上的大悬岩,中间有一方洞通透,仿佛是架在半天的窗口。另一处就是以往溪流中有块巨石,像跃起的癞蛤蟆,如北雁显圣门的“中流砥柱”。

从爱山亭南行,举首可看到一处孤峰矗立,全峰由三块巨石构成,呈“品”字形。走上几十级石阶,大有泰山压顶之势,这就是南雁众多奇峰怪石中出类拔萃的“锦屏峰”,又名石屏风,人们称它为石门楼。此峰高33米,宽50米,厚约4米。主峰下一洞门,高4米,宽6米,门楣上有“东南屏障”4字的摩崖石刻。

穿过洞门往南看,有两岩相连,一如蛇头,一如龟,称为“龟蛇会”。又有两巨石,一似狮,一如虎,为“狮虎斗”。从山岭上看此峰,宛如头戴方帽的“知客僧”,正向人们垂袖恭迎,与北雁的“接客僧”竞献殷勤。

从东南屏障往南行,山下有个小洲呈卧鱼形,这就是跃鲤滩,又名石鲤,再往前则是云关。

云关是由两座悬岩夹峙而成,顶端有大石梁覆盖,形成天门,洞门高30多米,宽4米,其下形成比东南屏障更为高深的拱门。

石壁上两行题句最为贴切:“云锁天窗隐,关开月瞩明。”如遇山雨欲来,狂风满谷,云雾穿过关口,如海涛汹涌,更是奇观。云关前左右两边,天将峰与蟾蜍峰对峙,顶上又有望海狮、仰天狮、玉仙峰和纯阳峰。

在西洞前殿凭栏遥望,观音洞顶偏左处,有一岩形似笔架,就是笔架峰。向右,两侧小山头间有块巨石,连起来看,恰似一只俯卧的大蝙蝠,称为蝙蝠峰。峰下有栖息过蝙蝠的蝙蝠洞。

蝙蝠峰正下方,有少女殉情化身的玉女峰。往下看,还有美人岩,又称美女梳妆峰。但又像老公公背着老婆婆,叫作“公负婆”。“公负婆”右边,有瞪眼蹲着的蟾蜍岩。

在碧溪畔,有“五色杜鹃”和“四季杜鹃”。盛开时,绚丽烂漫,很有特色。后来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在《夷坚志》中记载:

王伯顺为温州平阳尉,尝以九月诣树视旱田,道间,见有杜鹃花一本,甚高,开花......色如渥丹。讶其非时,以询土氓,皆云:“此种只出山谷,一年四季开花,春秋为盛。”池圣夫诗云:“花笑群峰景、鸟啼千壑春,满林声色好,何时亦愁人。”

出东洞沿溪南行,沿蜿蜒的山径,进入峡谷,这便是晴虹洞。据地方志《南雁荡山志》记载:

晴日初过,洞水映射,彩色眩目,望之如长虹。

晴虹洞为“南雁八景”之一,涧边有路叫采药径。传说曾有仙姑在此采觅草药,尝过百草,为穷人治病。后来南宋建宁松溪政和县巡检朱元升诗道:

黄芝与钩吻,貌同性相反。寄语径中人,采时高着眼。

黄芝就是道家用来求长生的名药,而钩吻却是有毒的野生植物,俗名断肠草。根、茎、叶皆有剧毒,与黄芝貌同而质异,因而告成世人不要因假象而上当受骗。

出西洞,经幽深之九曲岭,下来便是鸣玉亭。亭前矴步边溪岩上,携有“锦水流丹”4个隶书。一侧有一块10多平方米的大磐石,高出水面5米,近水处刻有“钓矶”两字。

钓矶下有照胆潭,潭水深碧,宛如传说中的古镜。右侧临流有石洞,溪水回旋,深不可测。南行数十步,可看到隔溪有10米高的孤峰,似跌坐的观世音菩萨,下看如一朵盛开的千叶莲花。

再前行片刻,回头一看,观世音竟变成老态龙钟的老道士,头梳圆髻,正笼着双袖默坐,面对八卦炉在炼丹。其西南面10来米的半山腰,有岩长3米许,像只缓慢爬行的大海龟。即所谓“上山龟”。山背是块像猴子的怪石,前面那块比猴头大数倍像桃子的圆石,酷似一幅“猴献果”的画面。

有人道“北雁好峰,南雁好洞”,所谓好洞,仅以东西洞而言。雁荡山儒、释和道三教荟萃,文物胜迹众多,民俗风情独特。

据史料记载,人文景观仅就古建筑而言,就有13古刹、18庵、12院、3亭8堂等。儒、释、逍三教遗址四布,历代摩崖石刻碑记林立。

就自然景观而言,溪滩、幽洞、奇峰、石堑、银瀑和景岩,可称为“南雁六胜”。

就人文景观而言,这里的儒教、佛教、道教汇集,可称为“三教荟萃”。因此,“三教九溪”是南雁荡山特色的主要概括。